“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8月30日下午,平山縣西柏坡鎮北莊村,78歲的王文雪坐在自家門前的小馬扎上,粗糙的大手在膝蓋上輕打著拍子,哼唱起來。
在北莊村,《團結就是力量》人人都會唱。1943年,西北戰地服務團來到平山縣,詞作者牧虹正是趴在北莊村一戶農家的屋頂上,寫下了這首歌。
不過,王文雪對于這首歌的感受和很多村民不一樣。她的婆婆曾是中央機要處工作人員的老房東,發生在他們家的事情,讓她對這首歌有更深的理解。
故事,還得從2016年說起。
8月30日,王文雪在北莊村“打麥場”。河北日報記者白云攝
這年4月17日,她接到西柏坡紀念館的電話,說有位叫徐愛民的北京離休干部尋找67年前在西柏坡的老房東。
“聽說徐大姐已經來找過一次,這是第二次。”王文雪說,她的公公1941年去世,婆婆在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去世,她從沒聽老伴兒韓兵義提起過這事兒。
北莊村原址和西柏坡村原址僅隔著一條河溝。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央機要處在平山縣北莊村辦公。北莊村村史館記錄了中央機要處在當時的重要作用:來自一線的戰報和指揮大小戰役的密電經這里中轉。
當年在北莊村,上百戶村民自發騰出自家房子供中央機要處辦公、住宿。韓家的老房子坐西朝東,緊挨著機要處辦公區,北房住著韓家,西房住著兩戶機要處工作人員,其中之一就是前來尋找老房東的徐愛民。
“咱莊戶人家哪能想到,幾十年前借住下房子,人家能念念不忘。”王文雪說,接完電話,她趕緊把在地里干活的老伴兒喊回家。
這天,西柏坡紀念館留下了一張跨越時空的照片——老房東的兒子韓兵義,挽著徐愛民的手臂緊緊依偎在一起,就像當年,他的母親熱情招呼那些戰士們一般。
通過徐愛民的回憶,王文雪才知道,婆婆和徐大姐曾“處得像家人一樣”。
徐愛民愛人的鞋穿破了,還不到發新鞋的時候。韓兵義的母親看到后,悄悄做了一雙新鞋送給他。徐愛民記得,那雙鞋的鞋幫是韓兵義母親織的布,鞋底是一針一線納的千層底。
“徐大姐說,婆婆從沒問過她尺寸,可做出來的鞋卻不大不小正合適。”王文雪說。
看看什么是“軍民團結如一家”:徐愛民夫妻忙于工作,房東就幫他們帶孩子、收拾房間;忙完工作回到家里,房東剛貼的玉米餅子就端到了跟前,那香甜味兒,徐愛民一直都記得……
這就是為什么,在八旬高齡,徐愛民仍執著尋找當年的“家里人”。
王文雪沒想到,徐愛民又來了第三次。
老韓家門前的樹蔭下,王文雪搖著蒲扇回憶起2019年的一天,89歲的徐愛民帶著兒子兒媳“走親”來了。
北京的離休干部,北莊村的普通村民,兩家人緊緊攥著對方的手,在韓家堂屋嘮起家常。臨別時,徐愛民堅持塞給王文雪一些錢,王文雪堅持要徐愛民帶上一把花椒、兩個南瓜和兩副鞋墊。
此后,兩家人時?;ネ娫挕?021年,韓兵義去世,徐愛民托兒子轉來慰問金,2022年、2023年,徐愛民又分兩次給王文雪轉款慰問。
2022年10月3日,平山縣發生4.3級地震,徐愛民的兒子專程發微信問候老韓家是否平安。
王文雪知道,徐愛民放心不下的是村里鄉親能不能過上好日子。
8月30日,北莊村村史館小廣場。土黃色影壁上寫著《團結就是力量》的歌詞。幾名外地游客站在影壁前,逐句逐句地念著。
幾年前,北莊村就定下“以紅色旅游帶動綠色發展”的藍圖。搞旅游,要先修路。
90戶的北莊村,曾有不少村民家的豬圈、車棚、柴火垛占道。村里先后召開了村民懇談會、干群夜談會、“兩委”班子會等,一聲招呼,自家先拆。“在這件事上,全村特別團結,誰都沒鬧意見。”王文雪說。
如今,7米寬的馬路穿村而過,整齊漂亮。
路修好了,團結書屋、團結食堂建起來,游客也多起來。2021年至2023年,村集體收入年年超過百萬元,村民的福利也多了起來。
北莊村的房子統一刷成了黃褐色,王文雪家屋頂安了20片光伏發電板,設備和安裝都免費,一年兩千元收入歸個人。
王文雪和閨女、兩個外孫的城鄉居民醫保村里全包,這樣一年又少花1600元。年底,每人還能收到村里發放的200元分紅和米面油。
…………
穿過韓家的葡萄架進入堂屋,墻壁正中掛著2021年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莊村黨員同志們的回信:“希望你們堅決響應黨中央號召,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把鄉親們更好團結起來、凝聚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讀完這封回信,記者也禁不住哼唱起來:“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就像81年前,這首歌第一次唱響在北莊村的打麥場。(河北日報記者 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