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時時放心不下的牽掛——
“要繼續把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一件一件落實好,繼續為推動人民生活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而努力,讓老百姓今后的日子過得更好!”
7月29日,涿州市永濟秀園小區居民樓正在進行提升改造。河北日報記者 張昊 攝
2023年7月底至8月初,河北遭遇特大洪澇災害。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災情極為牽掛,在抗洪搶險救災的緊要關頭和災后恢復重建的關鍵時刻,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受災較重的保定涿州市,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檢查指導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重要講話精神,眾志成城、攻堅克難,推動災后恢復重建取得重要成果。
建設更加宜居、更加安全的美好家園
一棟棟新房加快重建,一片片莊稼茁壯生長,一所所受損學校、衛生院、養老院重新運轉……一年的時間,曾經的洪災現場升騰起了希望,受災群眾在新的家園里安居樂業。
房屋修繕加固重建,承載著家家戶戶的幸福,也是災后恢復重建的頭等大事。
這個夏日,位于小清河分洪區的涿州市刁窩鎮佟村已經煥然一新。村里140多棟重建農房拔地而起,排列錯落有致。
看著自家封頂的新建房屋,村民王海軍的心里滿是歡喜。去年洪災過后,王海軍家曾經住了30多年的老屋經水一泡整體坍塌,被鑒定為D級危房。
房子受災后,王海軍很快就收到了農房保險理賠款,鋼筋、沙子、水泥等建材都有補貼優惠,這讓他下定決心盡快重建。
與時間賽跑,向重建聚力。災后農房恢復重建被列入今年的民生工程。組織建材大集、落實政策性農房保險,我省在爭時搶速的同時,全力把好農房建設的質量關、安全關。
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除計劃通過購房方式重建農戶外,已有1.67萬戶主體封頂,占比94.6%。確保入冬前、力爭9月底全面完成2.16萬戶農房恢復重建任務。
災后恢復重建的變化,發生在曾被洪災侵襲的每一戶人家、每一處田地。
農業生產是災后恢復重建的重要方面,不僅直接關系家家戶戶的收入,也關系國家糧食安全。
“瞧,小麥籽粒飽、色澤好,平均一畝地打了1300多斤糧。”對于邢臺市南和區郝橋鎮里米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力勇來說,今年夏糧小麥豐收,是“防”回來的豐收、“搶”回來的豐收。
去年汛期,邢臺市南和區遭遇洪澇災害。張力勇家的1500多畝莊稼也受了災,多虧鎮里幫著抽水,還發放了幾十噸有機肥,區農業農村局的技術員時不時來指導,這才沒有耽誤農時。
今年7月19日,正值玉米灌溉關鍵期。張力勇和鄉親們一起給玉米噴灑控旺劑、鋪滴灌帶。“夏糧豐收了,爭取秋糧也不落后。”他信心滿滿地說。
邢臺市信都區漿水鎮南口村在實現環境干凈整潔基礎上,打造紅色主題街巷和精品庭院,推動山村環境由“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提檔升級。
院里竹叢換成低矮的花草,開闊房間視野;屋里的木床換成新樣式,便于親子互動……在群山環抱的淶水縣三坡鎮南峪村,高端民宿“麻麻花的山坡”正以新姿迎客。
讓老百姓今后的日子過得更好。我省堅持把恢復重建與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緊密結合起來,建設更加宜居、更加安全的美好家園。
7月24日,文安縣苑口村村民王會平在新家里布置客廳。河北日報記者 趙永輝 攝
謀劃長遠,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提升
每一次重大自然災害都是對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的一次大考。大澇大災之后,務必大建大治。
左右岸修復了,河道疏浚了,抵御洪水災害的功能又恢復了——今年汛期,淶水縣南拒馬河滿金峪段和義和莊段煥新亮相。
去年,強降雨導致滿金峪村南拒馬河河道護岸受損嚴重,沿岸兩側2000多戶村民的生活受到影響。
為確保重建工程質量,水利專家多次現場踏勘,確定施工方式,并對兩岸護堤進行加固,引導河流走向,解決因河水長期沖刷可能引發水土流失、岸坡坍塌等災害的問題。
筑堤固壩護安瀾。災后重建項目數量多、投資大,建設資金從哪兒來?
我省緊緊抓住國家增發國債重大機遇,統籌謀劃實施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項目1210個。
這份大建大治的答卷成色如何?
饒陽縣司機王雙起說,他不用再擔心汛期姚莊橋會斷交了。
姚莊橋是“中國蔬菜之鄉”饒陽縣運輸果蔬進京的必經之路。它原是“半橋半路”,遭遇洪水就會斷交。
今年7月1日,國道G240保(定)臺(山)公路姚莊橋災后改造提升工程主線建成通車,比原計劃提前184天,成為我省單體投資最大、項目審批最快、開工建設最早、建設速度最快的災后重建國債項目。全長4056.5米的姚莊橋,就此告別了“逢洪必斷交”的歷史。
廊坊市廣陽區益民道附近的居民說,下雨天他們不用蹚水出門了。
7月2日晚,一場大雨襲擾了廊坊市區。第二天一大早,出門上班的益民道附近居民卻發現,道路上沒有多少積水。
往年,這里是出了名的易澇點,積水最深時能到六七十厘米。這次降雨,5月底完工的益民道雨水泵站及配套管網工程完成了首次排水任務,以益民道為中心的273公頃匯水區域排水問題得到了解決。
既立足眼前,又著眼長遠,將恢復重建與補短板、強弱項結合起來,全面提升城鄉安全韌性水平。
截至6月底,全省216個增發國債水毀修復重建水利項目全部完工,受損水利設施恢復攔水蓄水、引水調水、防汛抗旱等水利工程原有功能;交通領域2895項災后重建工程全部完工,完成投資73.9億元,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提升。
7月24日,文安縣苑口村村民趙淑芳在修繕一新的小院里管護鮮花。河北日報記者 趙永輝 攝
建立機制,筑牢防汛避險安全屏障
防汛是關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是必須打好打贏的硬仗。汛期有了充分的準備,心里才不會七上八下。
滄州市獻縣蓄滯洪區,每戶家庭多了一張專屬防汛避險轉移明白卡;邢臺市南和區建起區、鄉鎮、村三級應急避難場所,可以滿足全區的避險需求;淶水縣九龍鎮與當地商品供應單位建立五分鐘應答機制,保障物資需求……
這個汛期,我省各地的防汛物資準備更充分了,搶險力量預置更到位了。
改變,緣于一項創制性立法的出臺。
2023年汛期,面對特大洪澇災害,省委、省政府超前部署,根據雨情汛情變化,果斷決策兩次擴面轉移群眾,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誰轉移、轉移誰、向哪兒轉移,防災減災救災,就是在同時間賽跑。越是情況緊急,越要責任清晰、任務明確。
以舉措的確定性應對災情的不確定性。我省在深刻總結轉移避險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臺《河北省防汛避險人員轉移條例》,實現了當年發生災情當年立法,并在實施后的第一個汛期顯現成效。
全省鄉村兩級應急避難場所實現全覆蓋。一處處應急避難場所融入公共場地、公共設施,筑牢公眾生命保障防線。
去年汛期,臨城縣趙莊鄉梁家莊村經受住了極值降雨考驗,村民無一傷亡。
今年,他們重新繪制了應急避難場所布局圖,重新組建搶險突擊隊,進一步摸清避險轉移人數,提前進行兩次防汛應急避險演練,確保責任到人,村民對轉移路線更加熟悉。
梁家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郝立杰說:“不慌,對照《河北省防汛避險人員轉移條例》,我們都準備好了。”
一項創制性立法讓防汛避險人員轉移有了“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一張巨額保單,實現了對城鄉居民保險保障全覆蓋。
今年2月,我省與中國人保集團等保險機構合作,在全國率先創立綜合巨災險,并為全省7400多萬居民投保了綜合巨災險,標志著全國首單全災種、廣覆蓋、長周期的綜合巨災保險落地河北。
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又多了一重安全保障。
凝聚起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的強大力量,既“時時放心不下”,又“事事心中有底”,做到有備無患、防患未然,就一定能把“防汛網”織得更密、“安全堤”筑得更牢。(河北日報記者 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