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縣藍旗營鎮
種出一道“綠色堤壩”
圖為7月28日拍攝的被“綠色堤壩”守護的興隆縣藍旗營鎮蛇皮村。縱覽新聞見習記者劉明哲攝
“最近十多年,雖然遭遇過多次強降雨,但我們村沒發生過一次山洪、泥石流。”7月28日,興隆縣藍旗營鎮蛇皮村黨支部書記司志紅說。
蛇皮村坐落于一條狹長溝谷中,東西兩側是高聳山崖。山崖與村莊中間的緩沖區,最近處僅有100多米的距離。此類地形一般屬于地質災害易發區。
蛇皮村是如何防范地質災害的?帶著疑問,記者跟隨正在巡查防汛工作的藍旗營鎮人大主席吳建華和司志紅走進村里尋找答案。
坡度較小的山坡上,掛滿果實的板栗樹、山楂樹成行成列。一道道石砌壩墻填土成田,樹下土地上,雜草茂盛。
7月28日,村民正在興隆縣藍旗營鎮一處采用樹下生草模式的山楂園內用割草機割草。記者陳寶云攝
“為了方便秋季板栗和山楂的采收,傳統的管理方式是將果樹下的雜草連根拔光。”吳建華說,如此一來,遇到強降雨,雨水會毫無阻滯地沿山坡奔流而下,果園不僅存不下多少水,土壤還會流失,嚴重時會沖得地面溝壑縱橫、果樹東倒西歪。
2012年,為防治水土流失,藍旗營鎮開始推廣樹下生草種植模式。
走進一處板栗園,吳建華用力從地上拔起一把狗尾草,茂密根須帶起一坨泥土。“樹下生草是防治泥石流等災害的有效生物措施。植物根須就像給大地鋪裝了一層‘鋼筋’,植物莖葉能起到滯留降水、保持水土、調節徑流的作用。”吳建華指著漫山遍野的雜草說,它們就像一道道阻隔帶、過濾器,為山村筑起堅固的“綠色堤壩”。
為推廣樹下生草模式,藍旗營鎮積極爭取上級資金項目支持,購置割草機配發給果農。“此前已配發600多戶,今年還將增加400多戶。”吳建華說,經割草機“理發”后,青草會還田成為有機肥,為果樹補充天然養料,提升果品品質。
如今,藍旗營鎮正在打造升級版“綠色堤壩”。
“我們村近3000畝果園在基本實現樹下生草全覆蓋的基礎上,探索在樹下種植黃精、玉竹等中藥材,實現生態價值、經濟價值雙提升。”司志紅說,以黃精為例,每五年為一個生長期,采收后,每畝年均可實現收入5000元左右。
目前,藍旗營鎮樹下生草面積已達5萬余畝,樹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6000多畝。樹上碩果累累、樹下綠草悠悠、林中遍布黃精等中草藥,“綠色堤壩”不但守護了百姓安全,還成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綠色寶庫”。(河北日報記者 陳寶云 縱覽新聞見習記者 劉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