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上海崇明東灘等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是記者26日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的消息。
這是在上海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拍攝的羅紋鴨(2024年2月6日攝)。新華社發(袁曉 攝)
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次擴展的這5處提名地包括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
在位于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候鳥在飛翔(2023年11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上海崇明東灘等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是對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遺產地的重大邊界調整。這一項目的提交和列入是候鳥遷飛區申報世界遺產的杰出范例。
愛鳥志愿者在河北滄州南大港濕地放飛康復的夜鷺與大麻鳽(2024年4月7日攝)。新華社發(傅新春 攝)
據了解,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間帶濕地,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候鳥的重要棲身地。這條遷徙通道由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經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縱貫22個國家,是全球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瀕危物種比例最高的遷飛通道,為數千萬只水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記者 胡璐 伍岳)
這是在遼寧大連蛇島拍攝的黃嘴白鷺(2019年6月10日攝)。新華社發(王小平 攝)
這是在遼寧丹東鴨綠江口濕地拍攝的鳥群(2023年4月18日攝)。新華社發(劉海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