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有“法寶” 良田種糧底氣足
——河北“三夏”生產一線見聞④
6月13日,在涿州市林家屯鎮富民屯村,小麥聯合收割機在麥田里收獲作業。 河北日報記者 郝東偉 攝
麥熟一晌,貴在爭搶。
6月13日,在涿州市林家屯鎮富民屯村,機聲隆隆,農機手們駕駛著小麥聯合收割機在麥田里馳騁,金黃色的麥粒很快裝滿車斗。
站在田埂上,涿州市歆農家庭農場負責人董紅巖捧起一把麥粒,放一粒在嘴里說:“今年小麥長得好,收成不錯。”
金黃麥田,籽粒飽滿,掂一掂豐收分量沉甸甸。今年董紅巖種植了2000畝小麥,畝均產量估摸著能達到600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刨除所有成本,收入不遜于往年。
這塊農田有啥豐收“密碼”?
董紅巖的這片地,屬于高標準農田。“穩產增收,離不開農業抗風險能力的提升。”指著眼前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的高標準農田,董紅巖告訴記者,今年小麥先是跨過了病蟲害這道坎兒,后來又在灌漿期受到干熱風侵襲,能奪取豐收,離不開高標準農田的“硬實力”。
同樣是農田,高標準農田與普通農田相比,到底“高”在哪兒?
董紅巖對比今昔,打開了話匣子:“原先田間是不到兩米寬的土路,一過車就塵土飛揚,尤其是下雨后變得泥濘不堪。現在修了水泥路,農機進來了,集中連片耕種,成本降了一大截。”在他看來,高標準農田,就是農民增收的“法寶”。
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伴的,是高效節水系統的推廣。小麥每個生長階段都要靠水提勁,現在董紅巖的農田里安裝了自動化噴灌設施,可通過手機App遠程控制,對麥田實施水肥一體化灌溉,不僅省時省力,還比傳統灌溉方式節水三到五成。
“過去是‘澆地’,現在是‘澆莊稼’。”董紅巖說,特別是遇到大旱天,自動化設備的優勢就凸顯出來了,不僅澆得勻,而且不容易干。不像以前,2000畝地澆完一遍,最先澆的地又旱了。
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田間管理能夠對癥下藥、精準提效。董紅巖指了指地頭的氣象監測系統說,它就像一雙“眼睛”,可實時測量風向風速、溫濕度等,為農田施肥、澆水等田間管理提供數據參考。
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河北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也是小麥、玉米主產區,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全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打造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節水增糧能力顯著增強。
農田條件提升了,地也好種多了。在邢臺市寧晉縣東棗村,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寧晉縣科優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了農作物病蟲監測站,可隨時監測農田苗情、墑情、病情、蟲情,預測預報病蟲發生種類及趨勢。
“以往需要跑到田間取樣,如今連上手機,數據一目了然,預報準,還及時,人站在地頭就把活兒干了。”寧晉縣科優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柳義龍豎起大拇指說,豐收和良田息息相關,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收完小麥種玉米,一茬接一茬,種糧底氣更足了。
耕地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智慧化、數字化的賦能。讓良田里聚集新要素、激發新動能,才能生產向綠、效益向優。
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5400萬畝。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我省綜合實施土壤改良、障礙土層消除、土壤培肥等措施,有效提升了耕地質量。監測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耕地質量平均等級為4.36,比2019年提升0.44個等級,耕地質量總體處于全國中等偏上水平。
糧食要高產,良田是保障。今年,全省各地將加快推進350萬畝增發國債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優化項目布局,加大資金投入,并強化質量監管,完善管護機制,確保年底全部完工。(河北日報記者 郝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