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新媒體調研采訪小分隊
新的起點,新的奮斗!
回首過往,河北在脫貧攻堅戰中交出了一份優異答卷。如今,又開啟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這也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連日來,長城新媒體多路記者深入阜平縣駱駝灣和顧家臺、正定縣塔元莊、張北縣德勝村、承德市大貴口村,實地探訪鄉親們生產生活發生的變化。
這些變化都成為村民臉上的笑容,面對鏡頭,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也對未來有了更多期待。
這里是阜平縣駱駝灣村瓦窯自然村,老龍泉的泉水在嘩嘩地流著,當地村民說,這泉水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當冷水魚遇上“百年”的泉水會有怎樣的故事?楊樹宏把這故事變成了現實。
在老龍泉泉眼不遠處,有一個大約10畝的魚塘,“塘主”楊樹宏正在喂魚,目前這里有虹鱒魚、鱘魚、草魚、鯉魚、金鱒魚、三文魚等。
“咱們這里泉水干凈,是優質的冷水資源,養出來的魚肉質好。去年4月開張, 剛剛一年多時間,收入就有十來萬。今年來咱們這兒旅游的人多了,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一天能賣一兩千元。”楊樹宏說。
相較之前在外打工,楊樹宏每年能多掙五六萬元,“現在是給自己打工,干勁更足。”
59歲的鄭有蘭怎么也沒想到,“老了老了還能在家門口拿工資!”她在這個漁業基地工作一年多了,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這條黃色的魚兒是金鱒,你看那條魚,肚子上有一條紅線,它是虹鱒。山泉水好,喝這水長大的魚,干凈、好吃。過年過節的時候,來這買魚的人挺多。”
村里有了啤酒花園,新鮮!
2021年,顧家臺啤酒花園剛開始營業時,很多鄉親才知道,在這里能烤串、能聚會、能k歌、能看風景,當然還少不了啤酒,“我們這里的啤酒還有自家釀的,不少人都說好喝。”“90后”回鄉青年顧騰飛說。
那么,顧騰飛怎么想起在鄉村辦個啤酒花園的?
那是2020年春節,顧騰飛和從小玩到大的小伙伴劉麗國、顧海朋等人都回到了老家,聚會上幾個人都說出了想回家創業的想法。
有一天,顧騰飛到山上閑逛,發現了一片空地,遠處高山的風景歷歷在目。他趕緊把其他幾個小伙伴叫了過來,“咱們搞個啤酒花園怎么樣?”聽完顧騰飛的想法,幾個人一拍即合。
2021年4月29日完工了,接下來的五一假期,讓顧騰飛幾個人難以忘記。“沒想到,那么火爆!當天營業額就超過了4萬元。啤酒花園也成了網紅打卡地。”顧騰飛說。嘗到了返鄉創業的甜頭,顧騰飛幾個人更有干勁兒了。
說起回村的年輕人,顧騰飛的嬸嬸賈國榮說:“以前老家窮年輕人都留不住,村里富了以后,這兩年回村里創業的年輕人可不少咧,看到娃娃們回來,我們這些老人可高興呢,有事兒一個電話就行。”
“如果把濕度增加2%,火力調小半檔,面粉的表面張力就會更好。”
“對,火力先維持原樣吧,只調整濕度,上蒸箱試一次。”
5月7日下午,郝欣和同事在石家莊正定縣塔元莊村同福鄉村振興示范園里,圍繞著一個面粉蒸制的壽桃討論著。
40歲的郝欣是塔元莊村村民,來同福集團工作前,她和丈夫張增福都在外打工,“那個時候想家呀,兒子一打電話找媽媽,我就特想哭。”
2020年塔元莊村和同福集團聯合成立的鄉村振興示范園招聘,“我們看到待遇不錯,當即辭職回鄉,成為示范園的一名員工。”
現在騎電動車到單位只5分鐘,還能照顧婆婆、孩子。“現在這才叫家。”郝欣說。
郝欣的花饃技術也越來越高超,能制作出20多種樣式的動物、花卉圖案。“現在小兒子都叫我‘花饃大神’!”郝欣邊說邊笑。
近年來,塔元莊村圍繞現代農業、旅游和養老三個領域謀劃產業項目,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32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了3萬元。
2003年,剛嫁到塔元莊的郝欣特別不適應:塔元莊處于滹沱河大堤下面,地勢低洼,一下雨,大街流水小街滿,自行車推著都走不動。
2008年,塔元莊以舊村改造盤活了土地資產,2年后,全村2000多名村民搬進了新樓房。郝欣家分到了120平方米和98平方米兩套房子,老人住大的,他們一家住小的,一家人其樂融融。
郝欣說:“我們現在是居住在農村,生活在城市,你說對不對?”
這幾年,郝欣考了駕照,買了新車,她對上高中的大兒子說,“你好好用功,等你考上了大學,媽媽能開車送你去報到。”
“我們村是著向三個方向發力,走‘半城郊型’經濟路子的。”塔元莊村黨委副書記曹建輝說。
五月的德勝村,處處有忙碌的身影。修葺一新的棟棟民宿里,服務人員打掃庭院、洗滌床被、懸掛彩旗忙中有樂;大棚里,蓋膜、移苗、澆水,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映入眼簾;民俗廣場處,村里的廣場舞隊載歌載舞,前來游覽的游客絡繹不絕。
在德勝村,民宿已形成特色,統稱為“德勝宿集”。很多人大老遠跑過來,會選擇在民宿里體驗一番京西北的特色。
村民徐海忠被村民稱為能人,不僅在家里辦起了民宿,還承包了采摘大棚搞種植,這個季節,他正在自家的西瓜大棚里忙碌著。
“俺的瓜苗可是精心挑選的優質品種,易成活、好管理,結的瓜皮薄還香甜多汁,現在種上到7月中旬就能采摘,歡迎大家到時候來品嘗。”在村民徐海忠的采摘大棚里,一排排嫩綠的幼苗整齊列隊,綠意盎然,煥發出勃勃生機。
徐海忠家一共種了6個采摘大棚,有西瓜、甜瓜、櫻桃西紅柿等,每年都吸引不少游客前來采摘體驗。
眼界寬了,頭腦活了,發展的希望也就更多了。“大棚櫻桃西紅柿,一茬能產1000多公斤,1公斤賣到15元,每個大棚純收入超1.6萬元。”徐海忠樂呵呵的,“過去我們德勝村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只能種點莜麥和土豆,西紅柿等果蔬一年也吃不上幾次,更別說種了。”
有民宿,有大棚,鄉親們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了。
德勝村有了研究院。
前不久,河北農業大學、河北工業大學、河北北方學院、張家口市農科院等專家、學者來到這里,成立了藜麥產業技術研究院,共話鄉村振興。
藜麥,通常被描述為“超級食物”或“超級谷物”,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德勝村的海拔和氣候適合藜麥生長,因此引得村民爭相種植。但在種植過程中,如何促進藜麥高產高質,是村民們頭疼的問題。
德勝村兩委積極跑省進市,聯系專家學者,讓其帶著科技新成果“下鄉”,藜麥產業技術研究院應運而生。
“我們將全力推動科技成果入鄉轉化,全面推進藜麥品種培育、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河北農業大學張北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河北省(張家口)藜麥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穆國俊說。
接下來,德勝村將打造藜麥種植從加工到產研學一體化的農業生態產業鏈,叫響德勝藜麥品牌,拓展村民穩定增收渠道,引導更多農民充分依托藜麥走上致富路。
蓮花山腳下碧水潺潺,整齊劃一的大棚隨處可見。走進山谷田園,陣陣草莓清香撲鼻而來。
在大貴口村,要說種草莓的“老把式”,不能不提林艷會。最近,林大姐家又逢喜事。
“今年草莓收成好,又趕上草莓采摘旺季,每天都要接好幾撥游客,平均一天就能賺兩三千塊。”一走進草莓大棚,林艷會就笑盈盈地和記者分享她的“莓”好時光,“這5個高標準日光棚是我去年新承包的,現有的大棚日產量是原來的2倍以上,預計今年純收入能超過30萬元。”
新建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132個,園區內大棚實現了統一管理,修了排洪設施,改造了電力線路,棚內安裝了智能化設備……林艷會見證著村里的點滴變化。去年,大貴口村“山谷田園”一期項目落地,正在打造集休閑旅游、農事體驗等于一體的都市農業田園綜合體。
“之前游客少也是因為路不好走,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人都過不來。現在這路又寬又平,直通大棚口,游客下車直接進棚采摘。”如今,林艷會名下已擁有七個大棚,說起現在的生活,她喜上眉梢。
在“山谷田園”采摘,到“山谷驛站”休閑,大貴口村為慕名而來的游客安排了貼心的“一站式服務”。
這個“五一”假期,大貴口的山谷驛站又迎來了客流高峰,熱鬧非凡,已經是下午六點多了,畢靖還忙個不停。
“這是新建的無動力游樂場,馬上就能投入使用了。”畢靖向記者介紹,“山谷驛站”到了晚上還會有特色小吃美食,客人可是不少。
“以前這一片就是老舊大棚和荒地,現在經過統一規劃建設,變成了集休閑、娛樂、采摘于一體的現代化觀光農業產業園。”畢靖邊走邊說,在這里,游客們可以盡情采摘、燒烤、歡聚暢談,孩童們在游樂園里快樂地玩耍。休息區,喝茶、閱讀的游客獨享一份寧靜與優雅。入夜,棲身精心打造的特色民宿內,褪去一天的疲憊。
近兩年來,大貴口引進培育新興產業,實施鄉村休閑旅游提升計劃,豐富生態觀光、特色旅居、親子研學等功能,蓮花山景區已成功獲評3A級,“山谷人家”系列民宿、山谷餐廳、“媽媽的芳草居”等民宿,餐飲項目相繼建成。
閑情逸趣的鄉村生活好不愜意。
近幾年,結合科研工作,我多次走進駱駝灣、顧家臺、塔元莊、德勝村、大貴口。
駱駝灣和顧家臺立足資源稟賦,發展起了鄉村生態旅游等富有鄉土氣息的特色產業。吸引了年輕人回鄉參與鄉村建設,實現了村莊美、業態新、收入高。
塔元莊依托毗鄰省會、滹沱河岸、正定古城下三大優勢,發展休閑旅游業、現代農業,并與同福集團強強聯合,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鄉村振興綜合體。
德勝村立足當地資源,找到了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有效結合的最佳方式,讓這個處于壩上的昔日貧困村煥發了新生機。
大貴口通過“數字”鄉村賦能,使產業更具魅力,老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河北省作為農業大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靠產業。產業支撐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實現三產融合,提高效益,展現都市農業和鄉村旅游的魅力。
二靠科技。鄉村振興需要科技引領。運用現代農業和智慧農業手段,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三靠人才。培養造就一支支年輕、有頭腦、敢于創新的村干部隊伍,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農民,推動各類項目到村落地。
四靠政策。推進政策體系有效銜接,在原有幫扶政策基礎上,進一步出臺銜接補助資金、有效銜接示范區建設等政策。
(參與記者:郭慧巖 路欽淋 段美嘉 馬寧 張琳 宋宇星 韓朝 陳志洋 蒲冬子 章紫薇 席曉宇 王晶 楊澤 袁立朋 張建勛 見習記者:耿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