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水瓦、木挑梁、小皮檐、花格窗、石板院……初夏時節,走進保定市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一座座太行民居依坡而建,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群山腳下。
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達,路旁的湖水碧波蕩漾,農家院里的鮮花嬌艷欲滴,置身其中,讓人心曠神怡。
駱駝灣村航拍圖。李玉亮 攝
巍巍太行山,綿延八百里。
地處太行深處的阜平曾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所在地,是全國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之一。當時人口不足9萬的阜平,養活了9萬多名革命戰士,有2萬多人參軍參戰,5000多人犧牲。這里深深鐫刻著光輝的紅色記憶,卻也曾飽受貧困之苦。
曾經的駱駝灣,全村277戶分布在9個自然村,最遠的離中心村有8公里;除主村一條3米寬的水泥路與外界相通外,其他自然村都是坑坑洼洼的石頭路,只能勉強通行小推車和三輪車;村內大多是土坯房,幾乎找不到一處水泥澆筑房屋……“山高溝深龍泉關,石頭縫里掙錢難。”一支山歌在這里傳唱了一代又一代。
2012年12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在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2012年12月底,習近平總書記踏著皚皚白雪,來到革命老區阜平縣駱駝灣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第一戶走進的就是顧寶青家。
“那時候住的是土坯房,窗戶都是用紙糊的,到處透風。吃的是粗糧,白面很少吃,一年的收入才2000塊錢。”村民顧寶青指著兩張照片給記者看,一張是破舊低矮的老土屋,另一張是她和孩子們站在新房前,笑得格外燦爛。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10年來,駱駝灣村的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不僅以“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發展起食用菌和高山林果等扶貧產業,還依托綠水青山引進阜裕公司,打造了民宿旅游業。
駱駝灣民宿夜景。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慧英 攝
6月5日,正是端午假期,阜裕公司駱駝灣片區負責人齊劍的電話接連不斷,都是游客打過來咨詢食宿問題,“目前,我們已發展出包括餐飲住宿、培訓拓展、娛樂休閑在內的20多種旅游業態,累計接待游客100多萬人次,旅游年收入近2000萬元。現在村民們個個拿租金、薪金、股金,人人有錢賺。近80名村民直接吃起了‘旅游飯’,僅憑旅游這一項每月增收2000多元。”
村民自己手編的小掛件深受游客喜愛。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慧英 攝
76歲的顧寶青如今也吃上了“旅游飯”,“在阜裕公司上班,每月工資2100元,比過去一年掙得都多,加上養老金、土地流轉金、房屋租金,每年收入近7萬元。”
當記者問起村民人均收入時,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瑞利滿臉笑意:“2012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只有950元,2021年增長到了17480元。現在村里有山貨特產店、茶室、年畫館、酒坊、豆腐坊、新民宿,還有小食街,每逢節假日,好多游客過來旅游打卡。”
隨著鄉村游人氣的聚集,昔日寂靜的駱駝灣村熱鬧起來,搞民宿、辦農家樂……以前只能土里刨食的村民都有了新營生。
游客開著房車來駱駝灣游玩。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慧英 攝
鄉村游還讓更多群眾看到了就業創業的廣闊空間,村里的小食街上,不少店鋪老板就是返鄉創業的村民。此前在北京干餐飲的顧彥平說:“這幾年村里的變化太大了,我們都看在眼里,老家的發展機遇不比外邊少,所以就回來開了飯店,相信以后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來自保定市區的游客董旭告訴記者,“在村里走一走轉一轉,發現這里的環境真好,不僅各項基礎設施齊全,還到處種滿鮮花。下次準備帶孩子過來住幾天,體驗體驗這里的民宿,讓孩子感受一下革命老區的新變化。”
駱駝灣直通阜平縣城的公交車。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慧英 攝
旅游業紅紅火火,完善的基礎設施是依托。幾年以來,駱駝灣陸續建起了文化廣場、黨員活動室、圖書室、綜合服務站、便民服務站、金融代辦點等,還建了8個公共廁所,電網、通信基站、寬帶網絡等公共服務設施全面提升。
談到未來,顧瑞利信心滿滿,“2022年我們村又作了新規劃,包括河道治理、花海種植、中藥材培育,而且我們還要打通到五臺山的道路,延伸旅游產業,與五臺山相連相接。將來游客可以坐高鐵到我們駱駝灣游玩,讓我們的旅游產業越來越紅火,讓百姓收入越來越富足,生活越來越幸福。”
駱駝灣村口立起幾個大字——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慧英 攝
10年的努力奮斗,實實在在改變了駱駝灣村百姓的生活:腰包鼓了,房子新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村里的人氣旺了。正如村口立起的8個鮮亮大字——我們過上了好日子,不僅訴說著老區人民的感恩與幸福,也傳遞著他們對未來更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