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有些朋友看到塞罕壩三個字就懵了,每個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就不像漢語,咋回事?
沒錯,確實不是漢語。
“塞罕”是蒙語詞,和“壩”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美麗的高嶺”。
搞得不好,那就是“塞罕壩的風吼一吼,京津冀的就要抖三抖”,后院就先給你揚了。
早幾十年前,塞罕壩還是個鳥不拉屎的荒漠時,就有過一個著名的論斷:
塞罕壩之于北京,就相當于是站在屋頂,往院子里揚沙。
現在的塞罕壩之所以搖身一變,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背后是一個極為悲壯的故事。
01第一代造林人
可能有些人對荒漠有多恐怖,還沒有任何概念。
我打個比方大伙就懂了,荒漠就是地球的癌癥。
更恐怖的是,這個癌癥還自帶病毒屬性,屬于“地傳地”。
它是一個和人類搶生存空間的特殊自然現象,全世界都拿它沒有任何辦法。
如果你不管它,它就會主動出擊。
把一切生命全部吞噬,把周邊地盤全部沙化。
毀滅你,與你無關。
不管是以前的樓蘭,巴比倫,還是現在撒哈拉沙漠吞噬下的非洲,都是如此。
近些年來,撒哈拉大佬的面積,再度暴漲10%,達到932萬平方公里。
它想要超過中國的陸地面積,只是時間問題。
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
連動物都混不下去,人還怎么活?
1962年,369個平均年齡23歲的年輕人,來的就是這么一個“鬼地方”。
逆著人流,背對山河,不顧一切。
那時擺在他們眼前的塞罕壩,不只是荒漠,還是一個高原荒漠。
而他們要做的,就是把這里變成一個水草豐沛,森林茂密,鳥獸繁多的天堂。
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塞罕壩是一個不相信奇跡的地方。
平均海拔1500米,凜冬漫長,年均氣溫零下1.3度,最低氣溫零下43.3度。
年均積雪7個月,年均無霜期僅僅52天,年均6級以上暴風日76天。
人在大自然面前,終究是渺小的。
但大自然沒想到,自己在中國人面前,終究是更渺小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369個人在來之前,已經做好了回不去的準備。
林場的書記叫王尚海,妻子勸他,要不,咱回家吧。
我們幾個孩子,在這里穿得稀爛,面黃肌瘦,我覺得可憐啊。
王尚海每次都搖頭,林場一日沒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個壩上。
連生死都置之度外了,荒漠還能拿你怎么樣?
就這樣,一群人白天啃野菜,晚上睡在沒有任何取暖的草窩棚里,拿命種下了6400畝落葉松。
但大家還是低估了塞罕壩的恐怖。
6400畝落葉松,最后活下來的不到8%,幾乎全部夭折。
1964年,兩年過去了,塞罕壩還是那個塞罕壩,一個苦寒的高原。
王尚海吞下血淚,決定重整隊伍,開始馬蹄坑大會戰。
這是屬于和平年代的,真正意義上的戰爭。
這幾百個年紀比我還小的年輕人,集體宣誓,大會戰一日不結束,場部就一日不回。
如果背水一戰,還做不出成績,就把這輩子埋在這荒山上。
這時候的塞罕壩,沒有水,沒有電,最低氣溫零下43度。
每個人身上濺滿泥漿后,又結上厚厚一層冰。
為了省水、省時間,也防止深度凍傷,大家干脆連臉也不洗了。
不過短短一個月,這些明明才25歲的小伙子,就這么熬成了老頭。
最屏息凝神的一刻,就是在緊張等待了20天后,清點樹苗的那天。
在不相信奇跡的塞罕壩,奇跡發生了。
516畝落葉松,放葉率高達96.6%。
那一刻,在心里埋了兩年多的委屈啊,終于被徹底釋放。
王尚海和所有人死死抱在一起,嚎啕大哭,淚如雨下。
前兩年有一部電視劇,叫《最美的青春》,講的就是這段故事。
片子不長,就36集,大伙感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到現在,那個有去無回的塞罕壩,已經變成了112萬畝的世界最大人工林,森林覆蓋率高達80%,更成為華北最著名的生態旅游景區之一。
澤被京津,功在千秋,利在萬代。
大伙還記得上面塞罕壩的圖片吧?
深呼吸一下。
如今的塞罕壩,是這樣的:
是這樣的:
還是這樣的:
在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背后,還有最悲壯的一面。
因為環境過于惡劣,第一代造林人的平均壽命,只有52歲。
很多年輕人積勞成疾,才三十幾歲就去世了,他們是被活活累死的。
我覺得,每次我們自由呼吸時,仰望天空時,應該想到他們。
想到朋友圈那些隨手拍的藍天白云,是他們用命換來的。
之前總有朋友問我,為啥你們在北京的人,一天到晚拍天空,拍晚霞,搞得陣仗賊大?
我說,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以前的北京是什么樣子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年均沙塵天數,高達56.2天。
一到春天,3萬噸沙子填進整個北京城,能見度不足100米。
去外面走一趟,回家時頭頂上的土都夠養花了,那日子真不是人過的。
現在每次朋友圈被天空刷屏,都是我們這代人對他們的紀念和感恩。
02三北防護林
塞罕壩背后的故事,如果鉚足了勁去寫,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不過我們好在不是寫論文,還是要留點篇幅,說說三北防護林。
1979年,三北防護林計劃,以百年大計的高度,正式立項。
東起黑龍江賓縣,西至新疆的木孜別里山口,橫跨4000公里,到2050年規劃造林5.35億畝。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異想天開的植樹造林計劃。
一開始,這個計劃也被西方一些整天做PPT繡花活的人嘲笑過。
在過程中,一些外國媒體又為了暴露自己的智商,隔幾天就把三北防護林踩一頓,否定中國幾代人的努力,還站在道德高地,指責我們干活不夠給力。
能不能成?難度多高?效果如何?
我先舉個身邊的例子。
我有個兄弟,早些年背著攝像機,去內蒙奈曼沙漠拍過紀錄片。
當時他站的地方,差不多長這個樣子:
他回來后跟我哭,說狂風掀起的沙子,一粒粒砸在他的小臉上,就像鉆進皮膚一樣疼。
灼熱的陽光刺得眼睛沒法睜開,一小會兒就唇干舌裂。
他當時幾乎是瞇著眼睛,在沙漠里扎完帳篷。
后來想躲進去喝口水,一口下去,滿嘴的沙子。
這日子,實在太苦了。
你說要在這地方種樹?對不起,完全不可能。
大風、沙化、無雨……
一切對栽樹的不利因素,沙漠全占了,成活率幾乎為零。
結果去年,他在網上看到一條標題“奈曼沙變”的新聞,徹底震驚了,又單獨去了一次。
站在原來的位置愣了半天,和奈曼旗當地人反復確認,才確定自己沒找錯地方。
回來跟我說,這次又被打臉了,但是真的很開心。
之前他拍紀錄片的地方,變成了下面這樣:
以前沙漠大佬的地盤,現在被當地人搶過來種西瓜了。
連海南人都聞名而來,幫助奈曼旗,打造了全國最大的沙地西瓜種植地。
年種植面積在10萬畝以上,畝均效益超過3000元,一年光賣瓜就要賣3個億。
現在的奈曼旗,植被覆蓋率達到30.81%。
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一直擴大,把沙漠大佬治得一點脾氣都沒有。
奈曼沙漠的綠化,只是內蒙古防護林的一小部分。
而內蒙古防護林,又只是三北防護林的一部分。
在三北防護林40周年的2019年,NASA發了一條新聞,終于承認在過去20年里,是中國主導了地球變綠,地球新增了5%的綠化面積,相當于多出一個亞馬遜雨林。
同時,在過去的25年里,中國森林面積的增加量,是望不到第二名的世界第一,相當于其他所有國家森林增加量的總和。
在全球森林消長圖上,唯獨中國是一個不斷增加的巨大藍塊。
什么叫燃?
什么叫環保?
什么又叫大國擔當?
只有華夏,唯有華夏,在半個世紀里,默默做了很多很多。
03光榮屬于中國治沙,偉大屬于中國綠化
可能看到這里,南方城市的朋友還沒什么感覺。
所以特別想請西北的小伙伴,來評論區說一下,這些年沙塵暴天氣有沒有減少。
住在農村的小伙伴,也可以說一下,小時候的荒山,現在是不是都一片綠了。
用數據來說,這些年來,中國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積,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被飛速消滅。
也就是說,從你打開這篇文章,到看到這里的5分鐘時間里,中國又消滅了78614平方米的“荒沙石”土地,把它變成了綠洲。
曾幾何時,連學界都認為,土壤沙化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但這個在全世界橫行霸道的沙漠,到了中國,完全丟了排面。
其中最慘的是毛烏素沙漠,在蒙語里意思是“寸草不生之地”。
名字聽起來,是不是霸氣側漏?
但現在,它已經成了全球第一個被消滅的沙漠。
這個奇跡,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流星許愿來的,不是資本砸錢來的。
而是那些在綿延千里,與無邊荒蕪戰斗的幾代造林人,拿命換來的。
從2000年到2017年,全世界新增綠植面積,中國就占了其中25%。
這是啥概念?
就是說,在18年時間里,中國綠化了17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相當于綠了4.6個日本,17個韓國,2433個新加坡。
就連黃了幾千年的黃河,含沙量都在以每年4.35億噸的速度減少,80%的水段由濁變清。
對比之下,我整天看著其他國家搞“核廢水”“原油泄漏”“燃燒熱帶雨林”,以及“how dare you”,內心一股強烈的孤獨感油然而生。
這世界上真的還有人認真搞環保嗎?
朋友們,環顧世界,只有我們國家呀。
從塞罕壩到毛烏素,從黃河到瀚海沙漠群。
這不是神話,這是14億中國人親眼目睹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
一代人干不完,那就下一代接著干。
中國人最牛的革命樂觀主義,可不就是人定勝天。
現在在塞罕壩1500米高原上守護著的,已經是第三代造林人了。
他們還在奮斗,還在無私奉獻,還在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而燃燒自己。
這就是為什么總書記這些年來,頻繁提起塞罕壩。
就是因為,“塞罕壩精神”和“兩山理念”,是互為表里的。
前者是后者的精神觀,后者是前者的認識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對國家而言,就是一定要和人民雙向奔赴。
就是一定要讓14億中國人,今后不需要羨慕任何人。
別人有的,你也要有;別人沒有的,你一樣有。
我們共同呼吸,共同富裕,共同享受一個國家向上發展的紅利。
唯一的遺憾是,塞罕壩第一代造林人,已經沒機會體驗我們今天的好日子了。
他們故事的結尾,讓人愴然淚下。
在調離塞罕壩后,王尚海因為長期透支,落下一身重病。
沒多久,就因為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了。
在生前,王尚海說,我已經在塞罕壩給自己找好了墳地。
死后,人們遵從他的遺愿,把他的骨灰撒遍了當年燃燒青春的馬蹄坑。
豈曰無碑?山河為證。
豈曰無聲?林海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