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精品综合国产亚洲欧美久久,欧美爆操,国产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河北頻道 > 全景河北

【大好河山,血肉長城②】太行山上︱前南峪:傳承“紅色精神” 厚植“綠的底色”

來源: 長城網  閆思宇
2020-08-05 08:37:02
分享:

  

  長城網記者 劉瀾瀾 閆思宇 報道  

  “當年要不是抗大的尹媽媽救了我,我哪有機會過上現在的好生活。救命之恩,沒齒不忘!”7月28日,想起童年的種種際遇,郭明祥激動地說。

  82歲的郭明祥是邢臺市漿水鎮前南峪村的村民,曾任邢臺縣菱鎂礦黨委書記兼礦長。他口中的“尹媽媽”,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抗大”)教育長何長工的妻子,尹清平。

  抗大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培養和訓練軍事政治干部的高等學府。1940年11月4日,抗大經過兩次轉移,最終從延安來到了漿水鎮,在此進行了兩年零三個月的敵后正規化辦學,創造了敵后辦學的輝煌篇章。

  那時,郭明祥的母親已經去世,父親成為乞丐上街討飯,年幼的郭明祥每天餓得走路都打晃兒。

  郭明祥老人擦拭著何長工和尹清平的相片。長城網記者 閆思宇 攝

  1941年的一天,為了拽下一根榆樹枝,吃點樹葉充饑,郭明祥不慎跌入抗大食堂旁邊的糞坑,恰巧尹清平經過,“尹媽媽不嫌我臟,把我撈起來給我沖洗干凈,還給我換上她兒子的衣服,就這樣,我才撿回了一條命”。

  在漿水的兩年零三個月里,抗大與前南峪人民結下深深的軍民魚水情,抗大精神哺育著前南峪人,抗大的紅旗高高飄揚在前南峪這塊紅色故土上,像火炬般指引著人們前進的方向。

  1963年,一場特大洪水幾乎毀掉了全村所有的山場植被和僅有的幾百畝保命田。為了生存,前南峪人開始治山治水,一場綠色革命在此興起。

  那時候,前南峪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村,要在光禿禿的石頭山上建經濟溝,前南峪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

  抗大陳列館。長城網記者 閆思宇 攝

  “一天出四次工,睡幾個小時,山上挖野菜,柿子當飯吃。那些大石塊,我們用手提,用肩扛......前南峪就是這么一步一步干出來的。”72歲的郭群寶回憶起上世紀60年代的治山規劃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郭群寶告訴記者,那幾年,他們曾爬上堅硬的巖石,用鋼釬開鑿1米多深的坑,然后裝上炸藥,用雷管引爆,把巖石崩成碎塊,用于壘砌水平梯田的壩沿,再栽上樹。

  面對困難和艱辛,前南峪人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抗大精神為引領,用難以想象的苦干、硬干,熬過了一個又一個嚴冬。

  每天清早看著星星上山,夜晚頂著星星回村。“大雨當小雨,小雨當晴天,黑夜當白天。”這是當年形容前南峪開展治山治水工作的狀態。

  郭群寶說:“人人手上都有一大塊老繭,那是成年累月干活磨成的。”

  抗大總校圖書館舊址。長城網記者 閆思宇 攝

  有這樣一組數字,記錄在前南峪“治山植樹”時期的全村賬目里:10年治理荒山、植樹綠化大戰,用壞了1萬多把鋼釬鐵錘,包扎傷口的膠布、紗布用了1噸多;在巖石上鑿出6萬多個大坑,整修了1480畝水平壕,動用740萬立方米土石;累計在山上種植3900畝生態林、4400畝經濟林,綠化山場面積達8300畝。

  “你放眼現在的前南峪,當年的禿山如今布滿翠綠,河灘溝里種滿了梨樹、櫻桃樹、蘋果樹。”郭群寶再次登上當年揮灑過汗水的山坡,如今這里已經被打造成度假村和采摘園。一條條寬闊的柏油馬路連通了山頂和山腳,也連通了老百姓的致富路。

  2019年前南峪全村社會總收入1.96億元,集體純收入2680 萬元,人均純收入18400元;植被覆蓋率94.6%,林木覆蓋率90.7%,這里成為了“太行山最綠的地方”。

  前南峪村村貌。長城網記者 閆思宇 攝

  “這幾年我們因地制宜,利用綠色生態資源和‘抗大’人文資源,投資8600多萬元,開發出‘紅綠’結合的生態旅游區。”前南峪村黨委書記郭天林這樣告訴記者。

  如今,在前南峪建有具有紅色教育特色的抗大陳列館、抗大紀念碑、首長舊居、千米抗大學員碑林、抗大風云明珠、抗大雕塑等多項標志性紅色文化建筑,是游客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大課堂。

  “前南峪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取得一些成效,但我們并不滿足,前南峪人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齊心協力打造升級版的美麗鄉村。”談及未來,郭天林滿懷憧憬。

關鍵詞:前南峪,大好河山,長城,太行山責任編輯: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