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推進鄉風文明建設行動計劃“14個一”
讓農民過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
河北日報訊(記者邢云 通訊員王清哲)綠樹成蔭、鮮花盛開,街巷干干凈凈……仲夏時節,走進邢臺市信都區李村鎮,文明鄉風撲面而來。“我們這兒雖是郊區,但生活環境比城里還好!”西戶村楊秀珠家院落不大,綠意盎然,宛若花園。像她家這樣的美麗庭院,全鎮有1280個,在全市“十佳美麗庭院”評比中,該鎮居民贏得三席。
李村鎮是邢臺市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一個示范鎮。今年以來,該市在創建文明城市的同時,堅持鄉風文明建設與黨委中心工作、農民需求、本地實際相統一,推出鄉風文明建設行動計劃“14個一”,不僅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開上好車子”,還要讓農民過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
“14個一”指的是每個村建設“一個村民文化活動中心、一個文體活動廣場、一條鄉風文明示范街,設立一個道德紅黑榜”,規范“鄉賢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一套村規民約”,建設一支志愿者和文體隊伍以及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發掘傳承、移風易俗等六方面活動,使得鄉風文明建設抓有載體,干有方向。該市制定了《邢臺市鄉風文明村鎮考核辦法》和《考核細則》,年底對各鄉鎮、村“14個一”完成情況進行考核,確定示范村鎮(優秀)、達標村鎮(合格)、未達標村鎮三個等級。考核結果作為省市文明村鎮評選的主要依據。
在推進“14個一”過程中,邢臺市充分考慮實際情況,明確各地量力而行,做到“三不”: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不搞整齊劃一。“對于實在有困難的村,可突出重點,有選擇性地開展‘幾個一’,最終達到齊頭并進。”市委宣傳部二級調研員李志宏說,以點帶面,以面串線,用示范樣板村生動、直觀的建設成果,帶動和活躍全局。
“14個一”推動邢襄大地勁吹文明風。清河縣王官莊鎮各村黨支部每月都會牽頭舉辦“民間文藝匯演”等活動,同時以村為單位,開展好公婆、好媳婦、好兒子(女婿)、好妯娌、好夫妻等評選,并按照“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事不辦或少辦”的原則,對煙酒價格、酒席數量、參與人員范圍、車輛數量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減輕了百姓負擔,凈化了社會風氣。
文明新風潤心田,矛盾化解在基層。寧晉縣“鄉賢和居”、任澤區“和合說事室”、南和區道德紅黑榜等鄉村社會治理模式在全市推廣,全市近90%的村成立了鄉賢道德評議會,70%以上的村設置了道德紅黑榜,一大批矛盾糾紛在基層得以化解,鄉村“德治”體系進一步完善。
圍繞農民這一鄉風文明建設主體,邢臺市充分發揮各種農村文化陣地作用,利用“小馬扎”“大喇叭”等平臺和載體,讓鄉風文明建設落地生根。設計《邢臺市鄉風文明示范街宣傳圖例》,在全市57%以上的村打造鄉風文明示范街。利用城鄉商家的LED字幕屏等滾動展示,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天天見”“步步深”。廣大農村還利用大喇叭開展健康教育、發布權威信息,凝聚了疫情防控的強大力量。
堅持活基層、重實效、惠民生,讓鄉風文明成果惠及農業、農村、農民。邢臺市按照新型農村社區、現代產業園區、鄉村生態功能區建設“三區”同建思路,積極開展產業強村、美麗鄉村、文明鄉村、平安鄉村“四村”聯創,推動示范區內42個鄉鎮、387個行政村的協同發展。目前,已建設一個省級(南和區中國寵物食品暨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內丘縣百果小鎮等8個市級示范區,打造了清河羊絨等兩個省級創建類特色小鎮和內丘縣太行山蘋果小鎮等5個培育類特色小鎮。
良好的鄉風民風為廣大鄉村發展注入活力。目前,邢臺市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4%以上,3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9%以上。2018年、2019年全市農民收入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1.7%、12.3%,高于全省2.8、2.7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