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Siri,相信大家不會陌生,這是蘋果公司在iPhone 4S時代推出的智能語音助手,一直是蘋果公司產品的一大“賣點”。
可是誰能想到,向來以“隱私衛士”自居的蘋果公司,居然偷偷讓Siri竊聽用戶的對話,并上傳到了服務器。
2019年8月,英國《衛報》爆料, Siri會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將用戶錄音上傳到服務器,并且發送給蘋果外包的承包商進行人工分析。
據一位蘋果外包承包商員工透露,這些崗位“并沒有太多要求,我們可以自由查看的數據量相當廣泛。”他選擇曝光這些事情的原因是,擔心這些隱私信息被泄露。
根據他的說法,Siri 的意外激活會導致很多敏感內容被記錄并上傳到蘋果服務器,Apple Watch(蘋果手表)和Home Pod(蘋果智能音箱)是常見的泄露源。
數據掘金不擇手段
其實,在數據掘金的互聯網時代,私下收集用戶數據信息的并不是蘋果一家,可以說,蘋果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此前,就已經有媒體披露,亞馬遜有專門員工收聽語音助手Alexa的錄音,該錄音會被保存,且與用戶的賬戶相關聯。
另外,谷歌也曾被報道其員工會收集Google Assistant的錄音。
雖然目前蘋果、亞馬遜、谷歌等已相繼關停或收縮人工語音分析業務,但消費者對于科技公司屢屢采取“馬后炮”、而非事先完全告知的做法頗有詬病,對于隱私被泄露憤怒不已。
數據泄露事件頻發
隨著互聯網智能化和數字化程度不斷加深,大量涉及個人隱私、財產信息和行為軌跡的數據在互聯網上存儲和運輸,近年來,用戶數據大規模泄露事件屢見報端。僅2018年,就爆出了某地方衛生系統出“內鬼”,泄露50多萬條新生嬰兒和預產孕婦信息;多家美容醫院的客戶信息被竊取;某知名酒店5億條數據泄露等新聞。
那么,到底是誰向我們的個人信息伸出了“黑手”呢?
360安全資訊發布的《2019年Q1全球大規模數據泄露事件分析》,曾提到了數據泄露的幾大來源:
1.互聯網服務公司是大部分泄露數據的來源,涉及社交網絡、在線招聘網絡、數字營銷公司、電商平臺等。
2.公共服務機構,包括醫療機構、銀行、天然氣公司、電信運營商等。
3.教育、政府機構的數據泄露也較為嚴重。
自我保護時刻警醒
作為普通網民,對于那些網絡黑客導致的數據泄露我們可能束手無策,但網絡隱私尤其是移動網絡隱私,卻與我們的日常行為休戚相關。在此,“保密觀”給大家提供幾個信息安全小建議:
一、定位功能謹慎開啟。手機的GPS定位功能可能暴露我們的位置信息。當位置信息積累到一定量,通過分析很容易推斷出用戶的工作地點、工作性質、家庭住址、生活規律等。所以,在不使用必要軟件時應盡量將GPS置于關閉狀態。
二、嚴控手機敏感權限。咱們使用的手機一般是安卓或者蘋果系統,手機設置里都有“隱私”選項,如果不放心,可以在使用APP前,取消與APP功能不太密切的授權,比如容易侵犯隱私的攝像頭、麥克風,以及大家很少關注的日歷權限。
三、公共Wi-Fi下謹慎使用敏感APP。很多黑客入侵都發生在黑客控制Wi-Fi環境的條件下,因此在使用公共Wi-Fi時,最好避免使用那些可能導致信息泄露的APP,如銀行以及支付寶等金融APP,不要進行包括登錄賬戶、轉賬等操作。即使使用家庭Wi-Fi,密碼也盡量設置復雜一些并經常更換。
四、小心處置智能終端。平時生活中,即使智能終端出現升級換代、受損等情況,我們也要注意不隨意出售、丟棄,一定要擦除隱私和敏感信息,避免被他人恢復和利用。
另外,“保密觀”還要特別提醒咱們保密工作者,在智能化時代到來之際,應當特別重視對國家秘密的保護,防止被居心叵測者趁虛而入,最終釀成大禍,尤其要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不要在智能終端旁談論涉密和敏感信息;不要將智能終端帶入涉密和敏感場所。保守機密、慎之又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