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訊(記者楊日明 商棠 李紅霞 劉延麗 見習記者李皓)初冬時節,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寒氣襲人。
11月18日,選將營鄉偏道子村,溫佰合、溫佰龍等幾位村民看到一根路燈桿歪了,自發地合力將其扶正。村黨支部書記于正國恰巧路過,趕緊上前幫忙。
幾位村民都上了年紀,有的已是耄耋老人,于正國非常感動。隨后他就把這個事推薦給了村里的道德評議委員會,“村里成立了‘道德銀行’和‘扶貧愛心超市’,做好事可以積分兌換實物。這是好人好事,應該獎勵、感謝他們。”
于正國說的“道德銀行+扶貧愛心超市”,是豐寧滿族自治縣根據當地實際,從解決村風民風家風入手,堅持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相結合,探索的一條貧困縣精神文化扶貧和推進鄉風文明的新路徑。
目前,全縣已建成“道德銀行”322個,實現全覆蓋,設立“扶貧愛心超市”303個,占行政村總數的98%。鄉村文明正如春風般吹進豐寧人們的心田,為人們的幸福生活助力添彩。
扶貧先扶志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豐寧是國家級貧困縣,省定深度貧困縣。部分貧困群眾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村風民風出現許多不文明現象,這些都成為脫貧攻堅的障礙。
“扶貧先扶志,加強道德建設,把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激發出來,促進鄉風文明,非常重要。”豐寧滿族自治縣文明辦主任門光春說。
胡麻營鎮河東村是豐寧首家開辦“道德銀行”的村莊。今年11月8日,沐浴著冬日暖陽,記者走進河東村。一條條街道干凈平坦、一座座新民居漂亮整潔,在村里的小廣場上,村民們有的在健身,有的聊著天。
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王福國是村黨支部書記。2011年任職以來,他帶領村民發展設施農業,開展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村民的生活逐漸富起來。在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如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相互促進,和諧發展,王福國和村兩委一班人一直在思考。
2015年5月,通過調研考察,結合村莊實際,河東村創辦了“道德銀行”。“見效很快。這項舉措鼓勵大家做好事,迅速提升了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王福國說。
“以前村里衛生環境差,偷盜、賭博、打架斗毆現象時有發生。”村民們說,現在全村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孝老愛親、拾金不昧現象蔚然成風。2017年8月,河東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2017年11月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
在豐寧,黃旗鎮樂國窩鋪村也在探索精神文化扶貧之路,2018年9月該村創辦了全縣第一個“愛心超市”。民建中央駐樂國窩鋪村第一書記羅鋒說,主要是想激發大家內心蘊藏的道德力量,讓村民以為百姓做貢獻、領積分、換物品的形式,參與村務管理,形成習慣,推動鄉風文明。
“現在村容村貌好了,村民做公益、參與活動的熱情也高了。”羅鋒笑著說,“你看看我的微信朋友圈,11月19日村里種樹,一招呼,來了30多人。”
打開羅鋒的微信朋友圈,記者看到,當天,該村黨支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黨員群眾共同為村級生態休閑觀景經濟林栽種山里紅樹苗300株。不畏嚴寒,30多名村民熱火朝天地干著,每個人凍得通紅的臉上都綻放著笑容。
“借鑒河東村‘道德銀行’的經驗和樂國窩鋪村‘愛心超市’的做法,我們把兩者融合,在全縣推廣了‘道德銀行+扶貧愛心超市’這種模式。”門光春介紹,2018年底,縣委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道德銀行+扶貧愛心超市”三年行動計劃》,把道德體系和脫貧攻堅融合、與鄉風文明共建、與社會管理銜接,真正使其成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新動力,引領文明風尚的新引擎。
原則上,每個“道德銀行”配一個“扶貧愛心超市”,主要通過企業捐建、幫扶單位共建、村內自建等方式進行。縣財政每年拿出1200萬元作為獎補資金。
親身感受到村莊變化的王福國帶頭捐資38萬元,幫助34個村建起“道德銀行+扶貧愛心超市”。他說,現在不光企業在幫建,很多社會力量參與進來了。原定于2020年底實現村村全覆蓋的計劃在今年提前完成,并開始發揮作用。
提振“精氣神”
群眾脫貧奮斗的干勁兒更足了
記者了解到,“道德銀行”是一個特殊的銀行,可以存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道德行為,村民做了好事可自薦也可他薦,由道德評議委員會評定積分。積分情況將作為 “文明村民”“好兒媳”“好公婆”等年終評選的重要依據。
在多個鄉村的“扶貧愛心超市”,記者看到,生產生活用品琳瑯滿目,墻上貼著積分兌換、公示公開等相關制度,發放情況臺賬上也清楚地記錄著村民所行善舉的時間、內容等信息。
“勤勞致富、助人為樂、孝老愛親、文明守法等都可以積分,這起到了一個潛移默化的帶動作用,大家脫貧致富的主動性增強了,互幫互助的氛圍更濃了。”河北高院駐王營鄉辛營村第一書記曹洪濤說。
辛營村村民姜玉養了300多頭豬,被推薦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他說,作為一名黨員,很愿意幫助鄉親們富起來。平時也經常有本村和外村村民向他請教養豬技術,他都毫無保留地予以傳授。
11月9日,在偏道子村黨群活動中心,十幾位婦女在學習、制作布糊畫作品,專程從縣城來教課的衛梅老師一一指點,手把手地教。記者看到,學員中有中年人,還有古稀老人,不時有新手加入進來。
“大家很愿意學,每次也給積點分,她們學會了,以后可以教給更多村民。”偏道子村基礎薄弱,于正國想盡辦法為村民開拓增收渠道,看到村民積極性很高,他想把鐵編技藝傳承人也請來,讓在家的男勞力也能增加點收入。
以產業扶貧搭建脫貧致富路,樂國窩鋪村“扶貧愛心超市”還設置了展銷區,代村民銷售鞋墊、坐墊、黃旗小米等手工藝品和當地特色農產品。羅鋒說,目前幫村民創收20多萬元了。
“這個小籃子就是我編的。”村民鮑淑榮拎起小籃笑著說,“我不能閑著,她們四五十歲的在前面跑,我這個60多歲的也得緊跟上。”
引領新風尚
以鄉村文明促進鄉村振興
“歪風邪氣少了,村風民風變了,這種模式讓群眾有了強烈的認同感,起到了一個弘揚先進鞭策后進的作用。”河東村“道德銀行+扶貧愛心超市”管理員錢文舉說。
“你看,剛才來兌換物品的周海燕,是村里評出的‘好兒媳’,她還經常組織、參加村里的活動,熱心幫助鄰里,現在也是‘儲蓄大戶’。”錢文舉拿著積分手冊介紹。
11月18日下午,五六級大風吹得人直往家躲,周海燕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冬瓜燉粉條,給住在鄰院的婆婆送到跟前。公婆身體不好,周海燕十幾年如一日孝敬老人,還學會了扎針輸液。
“不僅孝順,這家人還很勤勞,以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已經脫貧。”村黨支部副書記趙連錄說。
4年來,河東村“道德銀行”記錄各類好人好事158件,不良行為9件。“有1項不良行為記錄,不能參加年度先進評比;有3項以上的,享受集體福利減半。”趙連錄說,有獎有罰,讓村民主動做好事,自覺抵制不良風氣。
好人好事多了,就會形成一種文明風尚。在南關蒙古族鄉兩間房村,記者偶遇85歲的楊秀鳳老人挎著一籃菜葉倒進垃圾池。看到旁邊有一個礦泉水瓶,她主動走過去撿起,又轉身扔進了垃圾池子。老人笑著說,以前村里又臟又亂,現在特豁亮,家家戶戶門前、院落都打掃得干干凈凈,看著心里就舒坦。
在豐寧,好人好事、文明鄉村不斷涌現。目前,全縣已經涌現出13000多個好人,15000多件好事,建成國家省市級文明村8個、省市級美麗鄉村29個,縣級文明村176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09個。
鄉村是否振興,既要看農民是否脫貧致富,還要看鄉風民風等方面好不好。通過“道德銀行+扶貧愛心超市”建設,豐寧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