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全新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里的中國》,將于10月13日20時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明日,它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由田沁鑫執導,胡歌、劉濤演繹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經典片段。而電影的原型,讓一位老人,開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惦念與追尋。
李俠原型為李白,何蘭芬原型為李白妻子裘慧英
半個世紀的惦念:
電波另一端的你,
還好嗎?
1948年12月30日凌晨,就在人們酣然入夢,準備迎接新年來臨時,上海一間寓所的閣樓里,李白借著昏黃微弱的燈光,在電鍵上快速敲擊著……發出一封電報后,他摘下耳機,長舒了一口氣。
此時,距離李白一千多公里外的西柏坡,16歲的報務員蘇采青,收到了李白的這封電報。此后,她用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去追尋答案:對方是誰?他怎么了?他還活著嗎?
? 蘇采青年輕時照片
當年,為了保證安全,工作紀律極其嚴格。每個報務員都只知道對方是何處電臺、多長時間聯絡一次、聯絡的頻道和呼號以及如遇危險時的警示信號,其余不能問也不能說。
蘇采青實習后的第一個任務,是聯絡上海的一個地下電臺。盡管不知道對方是誰,甚至連性別、年齡也不知道,她卻很快感受到對方技術干練,發報手法熟練、流暢,絕不拖泥帶水。
? 李白曾用電鍵、耳機
這個人,就是李白。
1937年10月,李白受黨組織派遣赴上海潛伏,建立秘密電臺。從此,一座無形而堅固的"空中橋梁"在上海與黨中央之間架設起來。
與蘇采青取得聯絡后,李白很快發現她是一個新手。憑借自己嫻熟的技術,他常常在工作中慢慢引導蘇采青。如果自己的電報不急,李白就會讓蘇采青先發。蘇采青如果有報,就會發"msg"(我有報),李白就會回復"please"(請發)。如果蘇采青發得很慢,李白就會發"quickly"(快一點)。
? 1938年在上海的李白
由于電波受空中干擾大,一個頻率上可能有幾千幾百個電臺,僅7瓦功率的收報機讓李白收報變得難上加難。但李白卻很少讓蘇采青重復,總是十分快速就記錄下全部內容。有這樣一位亦師亦友的同行,蘇采青感到幸運而愉快。
兩個月后,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發出了一封對四個月后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突破國民黨防線起到重要作用的電報——國民黨軍隊長江布防圖。
但這一天卻很反常,信號聯通后,李白并沒有如往常一樣請蘇采青先發報,而是自己搶先發出了電文。就在蘇采青抄錄下第一段電文后,耳機里突然安靜了下來,陷入漫長的停頓。
起初,蘇采青以為李白只是像往常一樣,遇到了敵人的偵查車。但這一次,事情好像并沒有這么簡單。一段時間后,李白再次與蘇采青取得了聯絡。蘇采青還沒來得及詢問情況,發報的速度便陡然加快,十分焦急,全然不似以往。顧不得多想,蘇采青趕忙聚精會神將電報抄錄下來。
"END"(結束)
終于,蘇采青從耳機里聽到了這個標志結束的電碼。但下一刻,她聽到的不是平時工作完畢后道別的信號"GB"(英文"再見"縮略詞),而是十分急促的三個"V"字電碼:
嘀嘀嘀噠、嘀嘀嘀噠、嘀嘀嘀噠。
這是事先約定的警示信號,表明對方正處于危急情境!
蘇采青心中警鈴大作,顧不上關機,她連忙跑向臺長報告這一情況。來不及等待臺長回應,她又跑回電報機前,戴上耳機細細守聽。
她守在電報機前,雙手牢牢按住耳機,生怕漏掉一點聲音。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希望對方僅僅是有驚無險!她無比期待能再聽到對方發來的訊號,哪怕只是幾聲呼叫,也能夠讓自己心安。
但她卻再也沒有聽到過,那熟悉的發報聲。
1948年12月30日之后的漫長歲月里,蘇采青心里始終有一個疑問:"我的對方到底怎么了?他是誰?"因為彼此都是情報員,身份保護異常隱秘,她的追尋遲遲沒有答案。
? 李白曾用的兩臺發報機
1958年,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上映,無數觀眾第一次知道了李俠這個名字,知道了李白烈士的故事。
蘇采青看過電影后,覺得很親切,但沒想過和自己有什么直接的聯系。
?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直到2005年的一天,蘇采青在一份報紙上讀到一篇題為《<永不消逝的電波>原型——李白》的文章,文中描述的情節和自己在1948年末那晚的經歷極其相似!
蘇采青激動地剪下了這則報道,將它小心翼翼地貼了起來。
?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她在報紙的空白處寫下:"這就是記憶中的那一晚,我作為中央社會部的報務員,正與我的對方———上海地下工作者某同志聯絡時,對方突然發出三個'V'的電碼,之后音訊全無。原來他遭到敵人的殺害!"
然而,盡管報道描述的情景極為相似,但蘇采青依然不能排除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臺的可能。
那一晚給自己發報的人,真的就是李白嗎?
?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時間又過了三年。2008年,蘇采青得知,當時的中央社會部長李克農早在上海解放第三天,就專電時任上海市長陳毅,要不惜代價查明李靜安同志(李白化名)的下落。至此,時隔60年,蘇采青終于知道,她當年聯絡人的名字——李白。
兩年后,在位于上海的李白烈士故居紀念館里,蘇采青注視著李白的遺像,久久不愿離去。在李白烈士生前工作的小閣樓上,蘇采青雙手撫過當年他曾使用的桌臺,用置于桌面的電鍵打出了三個"V"字的電碼——那是62年前李白發出的最后信號。兩位從未曾謀面的戰友終于跨越時空的阻隔,在這里重新聚首。
原來,1948年12月30日那個隆冬的寒夜里,當李白發出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封電報后,敵人的槍口就出現在他面前。
當時,曾有領導提醒李白,由于有叛徒告密,建議他當天不要發報。但李白毫不遲疑地拒絕了,他堅定地說:"電臺重于生命,有報必發!"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李白冒著生命危險按時發出了那封重要情報后,發報機內的余溫尚未散去,國民黨特務便破門而入。
? 李白被捕前穿的長衫
5個月后,他被敵人秘密殺害于浦東戚家廟,年僅39歲。
在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里,李俠(原型即為李白)堅定地說:"為了中國的解放事業,我是光榮、自豪的,我已經看見新中國了,我看見了!"
在獄中與妻兒訣別的最后時刻,他溫柔地對妻子說:
"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也等于看到了!"
? 李白寫給妻子的最后一封信
今年,也是李白烈士犧牲70周年。在《故事里的中國》節目現場,87歲的蘇采青再一次坐在了她熟悉的發報機前,她再一次在電鍵上一下下敲擊著——70年后,蘇采青終于發出了她當年未能回復的電報:
"李白前輩,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靜靜地聽著這電報聲,
仿佛又回到1948年,
那個驚心動魄的凌晨。
多希望,
你沒有離去;
多希望,
能親口對你說出這句話。
1948年,
在電報與生命之間,
你選擇了前者。
今日,這盛世如你所愿,
這是對你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