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楊于澤(湖北)
在政務窗口單位,空崗時間主要是用來上廁所的。上廁所只有3分鐘時間夠嗎?解小手夠,解大手不夠;有時候夠,有時候不夠。而有些工廠,給工人上廁所的時間就是3分鐘,若超過就要罰款兩三百元。
行政審批大廳通常業務繁忙。網絡資料圖
據山東《大眾日報》近日報道,山東沿海某縣級市行政審批服務大廳以前空崗時間定為5分鐘,2018年初上級政府在服務窗口管理考核辦法中明確:工作時間空崗3分鐘以內且不擺放工作提示牌的,每次扣1分;空崗3分鐘以上的,扣5分。根據這一規定,該市將空崗時間調整為3分鐘。
在新聞下面,是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反應和說法:有說“為人民服務的也是人”的,有“人人有壓力才會有動力”的,有表示愿意“迎難而上”的,有指責批評“形式主義憋死人”的,還有人建議多安裝一些自助辦事機器。
網友評論截圖
有一段留言,貌似“公允”,卻道盡人性幽微:“沒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當你拿著兩千的工資,沒有升職加薪的希望,每天面對不同的人,辦理相同的業務上千次,還要面帶微笑,對同樣的問題回答幾百次,天天過得像個機器一樣,你就會發現上班就是混日子而已。然而錢還是要掙的,日子還是要過得,你不干就會有人頂替,不如先干著,再謀求新路子算了……”
毫無疑問的是,現在已經不是那個可以混日子的時代了,工人、業務員甚至媒體編輯記者都拿著計件工資,政府工作人員也面臨績效考核。人民群眾對政府辦事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政府也心心念念于“網上辦、只跑一次”。機關干部“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復返。
據政務窗口一線工作人員反映,目前大家壓力很大:一方面是勞累,業務量大增,需要延時服務、非工作時間咨詢服務;另一方面是來自各級多種多樣的督查、暗訪,怕出錯。說實話,現在社會上各種職業都活得不輕松,企業高管、醫生、媒體人、大學教師、領導干部“累死”的情況時有耳聞,如果政務窗口一線工作人員老是埋怨自己壓力大,未免有些矯情的意思。
但不管是工作紀律也好,還是工作考核也好,都要實事求是。現在各地比著改善營商環境,一方面對政務服務的紀律約束不可缺,辦事效率要保證;另一方面制定紀律和考核標準不能不食人間煙火,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人不是機器,對政務窗口一線工作人員要待之以人之道,不能向那些不非人性化的企業學習。正常情況下,3分鐘上廁所的確要“跑步前進”了,偶爾拉肚子、便秘等,5分鐘也嫌少。如果家人遇到什么急事,要不要接個電話、打個商量?
據媒體報道,山東很多地方給政務窗口規定的空崗時間是15分鐘,前述沿海某縣級市以前是5分鐘,現在壓縮為3分鐘。具體幾分鐘合理,我們先別急著下結論,但可以肯定,3分鐘空崗時間不夠上廁所,真的是太不人性化了。
出現如此不近人情的規定,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個情況值得大家注意,就是現在一些地方的政務窗口一線辦事人員屬于“勞務派遣人員”。
政務窗口所辦政務多屬重復勞動,沒太多政策與技術含量,有關部門采取靈活的用人模式,似乎算是一種用人機制的創新。但政務窗口一線辦事工作雖然政策、技術含量不高,但按照“依法行政”原則,政務辦事都屬于執法范疇,辦事人員要有相應執法資格。現在大量采用勞務派遣人員,雖然美其名曰“協助”“輔助”辦事,但到底合不合法,值得認真評估。
由勞務派遣人員替代公務員在政務窗口辦事,已經產生一系列消極后果:正因為一線辦事人員屬于“臨時工”性質,政務部門不憚于把他們的工資、福利待遇壓得很低,工作紀律與標準近乎苛刻。又因為這種身份和工資待遇,政務窗口一線辦事人員既缺乏職業榮譽感,又缺乏經濟上的獲得感,所以人員流動性很高,服務質量難言多高,形成惡性循環。
政務窗口一線屬于勞務派遣的辦事人員流動性大,說明很多人不愿干;同時公務員不屑于在政務窗口一線干,這等于說,人們在鄙視政務窗口一線為人民服務的工作。而從世界各國來看,公務員身份并不稀罕和特殊,醫生、公立學校教師、警察甚至公園職工等都是公務員,更不要說政務窗口工作人員了。將政務窗口一線辦事人員“勞務派遣化”,增加了用人、付酬的靈活性,但缺乏法律依據。
將政務窗口一線工作人員“勞動派遣化”,本質是貶低在政務窗口一線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從而降低一線為人民服務人員的職業榮譽感和獲得感,在這種情況下,將空崗時間限定在3分鐘也很難使政務窗口一線服務工作的品質真正好起來。相反,勞務派遣制度將政府公務員與一線政務服務隔離起來,容易使公務員高高在上、脫離群眾,強化其官僚主義作風。
服務高標準并不意味著目標理想化,需要考慮實際情況,保護、調動好具體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一線政務服務的品質才能真正好起來。幾天前,浙江寧波某高速公路收費站一名男收費員微笑送行,被戲稱為“職業假笑”,相關視頻在網引發熱議。想看到發自內心的笑容,我們得打自己的內心深處尊重他們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