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北岸,北京新機場主航站樓設備安裝已經基本完成,2019年是其收官之年,它將成驅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引擎;
渤海之濱,天津自貿試驗區內,京津冀地區第一個海鐵聯運的綜合性集裝箱鐵路樞紐中心站呈現出一派忙碌的景象;
塞外之城,河北崇禮,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的主賽區,越來越多京、津的朋友來到這里,并愛上了這里。
“一張圖”規劃、“一盤棋”發展。轉眼,京津冀協同發展已來到我們身邊5年了。
1月14日,河北省省長許勤在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8年京津冀協同發展84項年度任務基本完成。河北積極主動融入重大國家戰略,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
我們的生活都悄無聲息地打上了“協同發展”的印記。之前一則“每天花225元,從滄州坐高鐵到京上班”的新聞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進,類似于這樣“雙城”工作、生活的選擇,恐怕會越來越多。
有的人走向北京,而有些“功能”正在“走出”北京。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題中之義。
目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正在積極穩妥開展,交通、生態、產業等重點領域也實現了率先突破。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北京市完成第一批市級機關向副中心搬遷,北京市四套班子在城市副中心正式掛牌;北京市通州區和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也在積極推進。
5年來,隨著京津冀三地溝通、融合、發展的進程,這種大動作越來越多,以期實現1+1+1>3的效果。
雄安新區橫空出世,讓我們觸摸到了“未來之城”的模樣;
“斷頭路”“瓶頸路”打通了,“軌道上的京津冀”正逐漸形成;
京津冀醫療資源、教育資源共享,老百姓得實惠;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首次發布,表明了舉三地之力治理霧霾的態勢;
……
三地協同發展動力不斷增強,加快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朝著協同發展的目標邁進。整體性、聯動性、協同性逐漸增強,協同發展的廣度與深度也不斷拓展。
京津冀地區5年來的發展表明,協同發展不是甩包袱,而是打開各自的家門,利用更廣闊的空間與資源,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分配布局,從而實現互利共贏。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五周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也進入了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在整體協同發展的引領下,我們相信必將激發出三地的生機與活力,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更重要的是可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三地群眾的幸福感。(郭慧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