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季也是“霾伏期”。對這個話題,河北省兩會代表、委員高度關注。
這不,政協委員葛昌秋就帶來關于“煤改電”工程的提案。他說,煤改電工程不僅是一項惠民工程,也是落實《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的重要行動。“正值取暖期,一定要把民生冷暖真正放在心上。”
供暖與治霾不可分離,一直撕扯。每年供暖一開始,霧霾必“報到”。難道,溫暖和呼吸,一定是沖突的嗎?
至少從一些地方的治霾實踐看,有這樣的苗頭。
在大氣污染治理的壓力下,各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實施“煤改電”、“煤改氣”工程,要求燃煤鍋爐清零、建“禁煤區”等等。
不必否認,“煤改電”、“煤改氣”確實是未來發展方向。但在一些地方卻“用力過猛”,甚至出現“一刀切”的情況。在電與氣跟不上的情況下,強力推行鍋爐清零、全面禁煤,結果只能是老百姓挨凍。
2018年11月,太原市迎澤區康樂片區因嚴禁用煤、群眾無法溫暖過冬被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通報。2018年12月,河北曲陽一場“燃燒散煤被拘留”的“烏龍”,將當地大氣污染治理與供暖矛盾、沖突推到了前臺。
這些極端行政行為最后都得以妥善解決,但實事求是地說,也給老百姓帶來了一定傷害,影響了政府形象。這顯然并不是我們想看到的,治理污染與保溫暖,從來都不是割裂、對立關系。
2018年底,河北省委省政府明確表示,要確保群眾安全清潔溫暖過冬,對于已經實施煤改電、煤改氣的,要強化氣源和電力保障;對于尚未改電改氣的,要加大潔凈無煙煤供應力度,實行送煤到戶。
這就要求政府要早規劃、早謀劃,找到環境治理與百姓利益之間的平衡點,不能兩者之中選其一。不僅要算經濟賬還要算環境賬,既要藍天白云也要確保供暖,這是政府執政的著力點所在,也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