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進”制鞋下腳料,“吐出”工業固廢再生燃料。
抓車一次次將制鞋下腳料送入再生燃料成型機上料口,一塊塊廢鞋底和廢渣料、一條條制鞋廢網布等,轉眼間就被粉碎成小顆粒。隨后,小顆粒被傳輸至分解站,與添加的新型添加劑攪拌融合,再經壓塊、成型等程序,最終形成工業固廢再生燃料。
這是記者在安新縣聚新源張村制鞋下腳料貯存點的一個生產車間看到的場景。
“采用純物理技術,生產中不產生廢水廢氣,不產生特殊有害物質,讓制鞋下腳料變廢為寶,實現循環再利用。”近日,中運城市環境治理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龔鳳翔告訴記者,公司在已有陳腐垃圾再生燃料技術的基礎上,針對制鞋下腳料改進設備、研發出新型添加劑,在安新縣建設了一條日處理固廢400噸的生產線。
不久前,經多次試生產后,中運環境公司開始規模化生產。龔鳳翔說,這種工業固廢再生燃料熱值可達5000至6000大卡,使用效果強于同等熱值的原煤。截至10月底,公司已生產工業固廢再生燃料3000余噸,并與新區周邊幾家熱電企業簽訂銷售合同。
日前,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安新縣分局對外發布《關于面向全國招選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單位的公告》,面向全國招選有處置能力的單位前來洽談磋商,徹底解決安新縣制鞋下腳料等工業固體廢物歷史積存問題。公告發出后,包括中運環境公司在內的多家公司積極參與招選。
這些歷史積存固廢包括制鞋下腳料、針刺氈下腳料、廢線皮子約24.7萬噸,分布在三臺鎮、安新鎮、安州鎮、圈頭鄉、寨里鄉、劉李莊鎮等6個鄉鎮。其中,制鞋下腳料總存量約19.9萬噸,而80%的制鞋下腳料存放于聚新源張村貯存點。
幾十輛運輸車排起一條長龍,十幾臺專用裝載機忙個不停……近日,聚新源張村貯存點,制鞋下腳料裝運現場一片火熱,一座座由制鞋下腳料堆積而成的“小山頭”在不斷變小。
“因項目時間緊任務重,為確保按時完成任務,多家中標企業同時運輸,平均每天運輸170多車次,每車重量在20噸至25噸之間,目前已處置8萬多噸。”負責管理這一貯存點的聚新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輝介紹,按照公告,中標企業須在11月底前,完成所有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外運處置工作,將其運輸至具有專業資質的處置接收單位,進行資源化利用。
在制鞋下腳料裝運現場,記者遇到中標企業唐山鑫豐熱電集團有限公司外運部主管劉強,他和幾位貨車司機在苫蓋運輸車。“我們直接將制鞋下腳料運送至唐山,作為焚燒原料進行發電。”劉強說,公司每天安排50多輛運輸車,每天運輸制鞋下腳料1000多噸。
王輝說,中標企業負責處置存量工業固廢,而聚新源公司則負責處置增量工業固廢。“按照日產日清原則,公司每天把新增工業固廢粉碎打包,并及時運送至合作單位進行處置。”王輝表示,11月底存量清運完畢后,增量部分可直接作為原料,就地生產工業固廢再生燃料。
記者來到崔公堤村時,北京四方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項目總監張志明指著村北處的一片空地說:“半個月前,這里還是堆積如山的工業固廢,如今工業固廢外運處置工作已完成,恢復成20多畝耕地。”
張志明說,作為安新縣工業固廢項目監理單位,公司將推動中標企業對多年積存的工業固廢進行合法合規無害化、資源化處置,在規定時間內高質量、高標準完成任務,持續削減固廢污染負荷,降低土壤污染隱患,促進生態修復。
“在整治工業固廢過程中,新區按照一處一策一檔原則,邊清運、邊詳查、邊修復、邊記錄,對于歷史積存工業固廢對賬銷號,對于新增工業固廢做到日產日清。”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提升城鄉固體廢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雄安新區日前制定《固體廢物綜合整治實施方案》,持續開展固體廢物風險隱患排查和農村固體廢物集中清理專項行動,妥善處置歷史遺留工業固廢。
經全面摸排檢查,目前新區已對1532家產生工業固廢企業建立了管理臺賬。同時,加強對各類產廢單位日常監管,到年底前固廢實現全流程監控,源頭可溯、去向可查,定期清運、無害化、資源化處置,工業固廢、醫廢收集率、清運率和規范化處置率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