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訊(記者霍文龍 武萌)位于邯鄲市涉縣的大山深處有著一個背靠山,面向溝,道路一側卻流有一股溪流的村落。據說這條溪流的河水可以直接飲用,有益于身體健康,所以取名為水益河村,是縣級貧困村。當記者驅車來到水益河村口時,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一些剛剛在農田里勞作一天的農戶正扛著農具往家里走。而在村委不遠的田地里,還有三個身著迷彩服的人在不斷的下著腰,檢查每一顆剛種下的農作物。其中一人就是涉縣縣供銷社精準扶貧駐水益河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高玉峰。
滿頭大汗的高玉峰,中午才從邯鄲磁縣回來,去買了些蒲公英種子,準備試種,向縣里申請了蒲公英花茶制造的項目,準備在村子里建廠,加大產業幫扶的力度。并興致勃勃地邀請記者一起看看他下午和村民們完成的“勞動成果”。
在這一畝多的田地里,都是剛剛栽下的紅薯苗。高玉峰說:“水益河村分為新村和老村,新村就是咱身后的住宅房,而老村在還得往山里走一公里。該村共有25戶貧困戶,47口人。自駐村后,就告訴自己一定要干點什么,來幫助貧困戶走出困境,從根本上解決水益河村長期以來的貧困難題。自扶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涉縣供銷社始終把扶貧工作當做重中之重,巧妙地借助系統網絡優勢和供銷社豐富的企業資源,借力發力,積極推進產業扶貧。縣供銷社與水益河村商議決定,流轉農民土地50畝,成立了“莊森農產品專業合作社”,通過建設種植、采摘、觀光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園區,助推該村農業早日走上產業化、專業化、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目標。為解決資金問題,縣供銷社在系統企業中籌集資金15余萬元,入股到專業合作社作為啟動資金。水益河村支書趙建軍,也從自家拿出4萬元墊付給合作社,用于流轉農民土地。為了讓貧困戶能夠長期受益,他們還建立了股權分紅制度,免費為每個貧困戶繳納1000元的原始股金,群眾可憑股權證明分紅受益。”
高玉峰告訴記者他們已經種植蘋果、葡萄、櫻桃、藍莓、柑果、意大利黑梨等果樹2000余棵,套種富硒紅薯30000余株。目前,采摘園種植基本完成,重點進入澆水管護階段。現在還要繼續栽種富硒紅薯,因為它存活率高,產量也很大。村子里投資要在紅薯地的旁邊建設一個粉條加工廠,而這些富硒紅薯就是主要的制作原料,這樣既方便又省時,還節約了運輸成本。而他和另外兩位駐村的幫扶同事,剛剛不斷下腰就是在檢查新栽種的紅薯苗是否根部漏在外面,如果有,就用手捧起些土蓋上點,以免暴曬至死。
說著說著太陽下山,天色漸晚。下午5點半左右,高玉峰和另外兩位同事竇慶祥、陳郡便回到了住處。他們住在村委的二樓,不到20平米的房間,收拾得井井有條,還略顯空余。這便是高書記和竇慶祥的房間,陳郡因為是女士,便住在同一樓層的另一間。匆匆洗漱一下后,他們三個有的切菜,有的打水,便開始了做飯。簡單的西紅柿面片湯,一人一個糖包,就成了今天的晚飯。陳郡告訴記者,因為今天活兒多,有些晚,村上的饅頭賣完了,所以買了四個糖包。怕另外兩位同事不夠吃,所以買了四個,平常的饅頭較大,三個也就夠了。
吃飯中的高玉峰告訴記者,他們晚上還要走訪貧困戶,貧困都住在老村,有的住在山上。他自己做過統計,走訪完這25戶貧困戶,要在山里抹黑走上兩萬多步。而村民一般在六點半左右吃飯,有的早早吃完飯,便關上了大門休息。為了不打擾村民的休息,他們三個一般卡在貧困戶吃飯的時間節點上去走訪。
高玉峰說:“幫扶貧困戶要從思想上解決,有的貧困戶寧愿在家坐著,也不愿意參加勞作,身體有殘疾的可以理解,那些有勞動能力的,他們一遍又一遍的去做思想工作,凡是參與勞作的人都可以從合作社領取一天20元的報酬,貧困戶優先,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其他村民也可以參與,這才動員了那些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到勞作中來。今天特殊,有兩個貧困戶沒有參加勞作,所以要趕緊吃完飯去走訪一下,看看家中是否有其他事情發生。”
接近傍晚7點,記者跟隨高玉峰的三人幫扶組開始在大山里走訪貧困戶。沿路遇到少許村民不時和高玉峰打招呼。
山里的路還算平整,可是沒有照明設施,手機的上的智能手電筒就充當了照明工具。走了大概兩公里,來到了今天沒有參與勞動的貧困戶趙銀海家中。破舊的房屋收拾的也算干凈,桌子上是吃完飯還沒收拾的殘羹。高玉峰介紹:“趙銀海50多歲,體弱多病,眼睛也不好,血壓較高,腦子也收到過精神沖擊,有些呆滯。家中只剩一個女兒也已經離婚,過得很艱難,但他本人是還有基本勞動能力。”詢問了一下當天的生活情況后,高玉峰假裝嚴肅的問起,你為什么不參加今天的勞動時,趙銀海本人不好意思地撓頭說忘記了。
“明天早晨7點,你得參加勞作啊,不能再不去了,你在家里也是坐著,一定要去啊,這樣你還能掙20塊錢呢”,高玉峰大聲告訴趙銀海。
“嗯,一定去”。趙銀海回答道。
隨后他又檢查了一下桌子上的降壓藥,囑咐趙銀海一定要按時吃藥,不能再偷偷喝酒。并再三強調標記卡上有他電話,有事情一定要給他打電話。一句早點休息吧,這才起身離開。
又走了半公里,來到了貧困戶趙林魁門前。大概是因為我們一行人多,幾乎沒有院墻的柵欄門,前坐著一位老太太,當我們用“手電筒”照亮時,她或許是受到了驚嚇,急急忙忙起身逃走,腳下一滑,差點摔倒,眼疾手快的竇慶祥連忙扶住,這才不至于摔倒,但她還是掙脫逃開,跑進了院中。竇慶祥告訴記者“老太太72歲了,身體還算硬朗,但是天生聾啞,不見生人,因為是晚上才跑進院子,平常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高玉峰大聲喊了幾聲“林魁”后,在院子的中唯一一個燈泡的下面,站起來一個正在端著碗吃飯的老人,他就是貧困戶趙林魁。看到高書記來訪,他趕緊放下手中的碗筷,要去給我們搬凳子。高玉峰告訴他不用忙了,趕緊坐下吃飯,自己則蹲在旁邊詢問起情況。
趙林魁也是72歲,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沒有經濟收入,年齡大了,耳朵也聾,身體還硬朗。妻子是先天聾啞,唯一的兒子因為其他原因還不能在身邊照顧。不過同樣免費持有1000元的原始股金,加上一些國家的補助,也經常參加勞作,可以掙到每天20快的“工資”生活還是可以維持。
趙林魁手中捧著的是一碗粥,沒有干糧。高玉峰問起為什么不吃干糧時,他告訴我們因為粥熬稠了,所以沒有吃饅頭,家里有,讓高書記放心,餓不著。
同樣是再三的囑咐按時吃藥和有事隨時給我打電話后,才起身離開。
到另外一個今天沒有參與勞作的貧困戶門前時,已經接近晚上9點。漆黑的大山深處和山里吹來的涼風,不免顯得有些陰冷。這個貧困戶已經入睡,試著敲了幾下門,沒有回音。高玉峰拿出手機撥出了號碼,還好電話打通。但是并沒有詢問今天不參加勞作的原因,只是囑咐早點休息,明天早晨7點一定按時參加勞作后,便掛掉了電話。
當我們準備繼續走訪時,高玉峰拒絕了。
也許是因為時間已經很晚,也許是考慮到記者還沒有吃飯。高書記說道:“今天參加勞作的人都見了,沒參加的也知道情況了,咱們就返回住處吧”。我們要求可以繼續走訪下一個貧困戶時,高玉峰善意地說:“回去吧,我也累了。”
回到住處,在高玉峰的房間,我們繼續聊著扶貧的話題,而他坐在床上依靠著墻壁,睡著了。
于是我們起身離開,并告訴他的同事竇慶祥,不要叫醒他,我們離開后,讓他好好躺下睡覺就可以了。
第二天早晨7點,陽光剛剛射進這片山村,大山的寒氣還沒有散去。田地里有近40人正在熱火朝天地勞作,有的挑水、有的刨坑、有的栽苗、有的澆水。分工明確、井然有序,高書記、竇慶祥、陳郡也在勞作的隊伍中忙碌著。高玉峰看到記者到來,還怪自己昨天睡著了沒有送我們。
當記者問起今天還是栽種富硒紅薯嗎?高玉峰就興奮起來。
“今天上午我們要完成2000顆紅薯苗的栽種,旁邊的那一大片地也要在這兩天栽種完畢,到今年秋天,廠子也建好了,紅薯也豐收了,這樣就能馬上加工紅薯粉條,然后銷往各個地方后,就可以實現分紅了,那些持有原始股金的貧困戶就能拿到錢了。”高玉峰自信地告訴記者。
“俺種了一輩子地,這點活兒不算啥,工作組給俺們發工資,還幫大家伙兒種了富硒紅薯,聽說還能免費分紅,俺跟老伴兒這往后的日子可有了盼頭了!”參與勞作的72歲的貧困戶趙林魁高興地說。和他一樣在這里工作的,都是該村貧困戶,給他們發工資的正是涉縣供銷社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在該村成立的涉縣莊森農產品專業合作社。
勞作得差不多后,高玉峰突然說:“這樣吧,我帶你們去我們核桃加工基地和小電子產品培訓班看看吧。”
在舊村和新村交際的地方有一個四層樓房,是一個企業,因為歷史原因,企業還沒有投入生產。于是高玉峰和村支書趙建軍一起協調,租了兩間房屋。其中一間用于組織貧困戶加工核桃仁。這項工作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可操作性較強,農民每加工一斤核桃仁可掙到1元錢。將“三珍農產品公司”的核桃仁加工業務轉移到村里,由專業合作社組織貧困戶人員進行加工。
正在加工核桃仁的一位大娘高興地告訴記者:“這個工作不影響自己的生活作息,想來就來,到點可以回家做飯,每個人每天可加工制作40多斤,收入40元以上,大大改善了我們的生活。”
高玉峰介紹:“三珍農產品公司也很支持我們的扶貧工作,不僅免費把核桃運送過來,還免費把加工好的核桃仁運走,大大節省了運輸成本。”
另外一間房屋里,6位貧困戶正在開展LED燈代加工,她們小心翼翼的拿著“電焊筆”正在學著焊接電路板。
高玉峰說:“涉縣供銷社與河北龍權電器有限公司合作,開展LED燈代加工,掙取加工費。現在對有興趣的貧困戶人員進行培訓,等學會后,可以在水益河村建設加工車間進行加工,也可以帶回自己的家中進行加工,按成品件數支付相應的費用,這樣對解決貧困戶中中青年勞動力就業的問題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
正給我們介紹著這些產業幫扶項目時,運送核桃的車來了。于是高玉峰也走到車前扛起裝滿核桃的麻袋加入了搬運隊伍。
竇慶祥展示核桃加工基地的手動夾核桃器。武萌 攝
搬完核桃后的高玉峰滿頭大汗,幽默地說道:“我得干啊,我干了才能帶動他們更有勁兒第干。”
一上午就在匆忙的勞作中度過了。又要返回駐地做飯了,適逢中午,有村民邀請高玉峰和我們到家中吃點便飯,他都一一拒絕。返回駐地已經中午12點30分,女同事陳郡已經做好了準備,見到同事回來,連忙起身下面條,簡單的湯面便是午飯。
中午的面條高玉峰和竇慶祥、陳郡都吃得很香。
了解他們一天勞作很辛苦,下午更是要繼續勞作,中午需要休息一下,記者便起身道別。高玉峰表示很不好意思,也沒有請我們吃個便飯,自己也不會說什么客氣的話。堅持送記者到村口后,叮囑記者下次來一定提前說,也讓他們好準備點好飯菜來招待我們。
車子啟動后,從車的后視鏡看到高書記三人一直站在村口在向我們揮手告別,直到車子遠去,直到后視鏡看不清。
產業扶貧,在涉縣西戌鎮水益河村正在進行,涉縣供銷社幫扶隊的第一書記高玉峰正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