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訊(記者 任俊鵬)每年6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雄安新區容城縣、安新縣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雄縣積極組織傳統音樂類非遺項目參加6月9日開幕的第四屆京津冀非遺聯展活動。三縣大力營造非遺融入當代、融入生活的良好氛圍,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遺的獨特魅力。
王鳳仙夫婦向學生們演示西河大鼓藝術。彭海峰供圖
宣傳展演古韻煥發新魅力
6月7日,容城縣在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雄安校區開展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教活動。宣教現場,容城西河大鼓傳承人王鳳仙夫婦為孩子們作了展演和教學活動。活動中,同學們也積極參與到非遺展演活動中來,與王鳳仙夫婦積極互動,時而學著手勢動作,時而跟著哼唱,活動收到良好效果。“西河大鼓走進校園,能讓孩子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能為西河大鼓這門藝術的傳承盡一份力量。”王鳳仙說。
安新縣傳統舞蹈獅子會表演。彭海峰供圖
6月8日,安新縣舉辦了非遺展演活動,向社會普及非遺保護觀念,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保護意識,讓白洋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永續延綿,世代傳承。傳統舞蹈類的獅子會、秧歌會、曲藝類的西河大鼓、傳統技藝類的蘆葦畫、傳統美術類的剪紙等非遺項目參加了展演活動,參展人員約60余人,觀看群眾達千余人。展演活動讓傳統民間藝術煥發無限魅力,有的群眾還跟著學習蘆葦畫、剪紙制作。安新縣還在縣城主要街道懸掛橫幅標語,向過往行人發放非遺宣傳資料400余份。
雄安“非遺”蘊藏深厚
雄安新區三縣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造就了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各具特色的非遺也是雄安新區的寶貴財富。在5月28日以“新時代的中國:雄安探索人類發展的未來之城”為主題的雄安新區全球推介活動中,眾多非遺元素亮相推介活動,充分展現了雄安新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雄安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深厚,各種非遺品類齊全、數量眾多。2017年9月完成的雄安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報告顯示,雄安新區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213項,其中有211項呈活態存在。在普查工作中,普查組在雄縣一共普查了82個項目,全部活態存在;在容城縣一共普查了40個項目,39項活態存在;在安新縣一共普查了91個項目,90項活態存在。涉及到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曲藝等10個方面。這次全面普查,為下一步雄安新區非遺保護工作的更好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為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新區主動對歷史文物、歷史風貌、文化遺存進行保護,在“記得住鄉愁專項行動計劃”中,把與老百姓生產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能夠承載集體記憶的物質載體和非物質文化記憶列為普查和保護對象,分門別類建檔“存根”,這是新區全域范圍內的鄉土文化普查登記和傳承活動。新區將根據后續情況,對登記遺存及時調整補充,實現“鄉愁”活態保留和傳承。各類歷史遺存將與新區規劃建設有效銜接,承載著鄉愁記憶的這些要素將得到充分尊重,新區將科學合理地予以保護與傳承,延續地方歷史文脈,傳承鄉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