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工作人員正在容城縣南陽遺址進行考古挖掘。
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內的雕塑。
▼游船在淀中穿梭。
夕陽下,安新縣圈頭村的樂手乘船在淀上練習古曲,悠揚的樂聲在蘆葦蕩間久久回蕩,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圈頭村音樂會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在白洋淀遠近聞名。
容城縣晾馬臺村的老人講述晾馬臺遺址中千年古柏的歷史。
白洋淀內的一葉小舟,流轉著“北國水鄉”的千年美景;雄縣留存的一段幽暗古戰道,記錄下“燕云邊防”背后民族融合的歷史軌跡;安新圈頭村的一曲古樂,回響著“格調高古”的民間文化;容城境內的一座古老書院,傳承了以“容城三賢”為代表的“躬行實踐、兼容并包”的文化血脈……
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一個新的城市要立得住,關鍵要傳承好文脈?!逗颖毙郯残聟^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保護歷史文化,形成體現歷史傳承、文明包容、時代創新的新區風貌。
雄安處于華北平原中部,歷史上是塞外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北上南下交通的重要路徑。隨著中國古代都城位置的變動,雄安地區先后在河北“燕南趙北”“郡國藩鎮”“燕云邊防”“畿輔直隸”地理體系中都占據重要位置,發揮著不同功能,亦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這樣的質素,造就了雄安新區獨具特色、絢爛多姿的民俗文化。
在白洋淀地區,白洋淀豐富的自然資源孕育了別具風情的北國水鄉民俗文化。淀區漁民在服飾、飲食、出行、民居、婚喪禮儀等方面均與非淀區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種民俗原生態展現了這一區域勞動人民的卓越文化創造力,極具保護、利用價值。
這樣的質素,造就了雄安兼容并包、務實創新的文化特質。
雄安歷史上的著名儒者對燕趙文化多有繼承并發揚光大,如以劉因、楊繼盛、孫奇逢為代表的“容城三賢”,史書將其和“眉山三蘇”相提并論,傳承著求實力行、以義為利的精神,并稱雄安地區“讀書有種、道義有流”。
這樣的質素,造就了雄安新區情感濃郁、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文化。
雄安新區三縣非遺項目共213項,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等10個門類。這些非遺項目展現了雄安的多姿多彩,其中有211項呈活態存在。比如古樂,如雄縣亞古城古樂、安新縣圈頭村音樂會、冀中古笙樂等。這些古樂曲目名稱古雅,曲調肅穆,既有宮廷雅樂的端正肅整,又頗富民間曲調大悲大喜感情濃郁的特色,堪稱“中國禮樂文化的活化石”。
這樣的質素,也造就了雄安人民自古以來“質樸勁勇”的精神氣質和“輕生尚義”的家國情懷。
從名臣楊繼盛留下“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的詩句,到近代抗戰史上《荷花淀》《蘆花蕩》《風云初記》《新兒女英雄傳》《小兵張嘎》《敵后武工隊》《雁翎隊》《烈火金剛》等紅色文學經典,鮮活的生命現象和堅定不屈的精神生態形成了雄安文藝炫美的河流。
如今,鋪開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遠景“畫卷”:
雄安城內,南北軸線和東西軸線穿城而過,交匯中心恰如歷史的新起點;
西延太行山,東指向渤海,東西軸線串聯起一個個特色的城市組團,現代便捷的公共服務設施、創新場館星羅棋布;
北望潭柘寺、定都峰,南經大溵古淀,南北軸線上歷史文化生態設施有序布局,恰如中華文明千年接力。
千年文脈,大美雄安。歷史長卷,正接力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