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休湊長假何不做加法
中秋和國慶假期臨近,頻繁的調休安排讓上班族們的工作進入“混亂模式”,再度激起了公眾對調休制度的不滿。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表示,有關部門讓大家用長時間上班換取長時間休息是很不理性的,因為調休打亂了正常的工作和休息節奏,“調休看似增加了假期天數,實際上卻占用了大家的公休時間”。 自1999年推行黃金周制度以來,調休就已成為各節假日的標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2013年節假日安排顯示,今年全年的29天假期中真正的假日只有11天,剩下18天都是周末調休而來。這種安排看似讓公眾多了幾段長假,實質上卻使得公共福利大幅縮水,這正是社會各界對調休制度詬病頗多的關鍵原因。 過去十幾年的實踐表明,“僵硬”的調休制度讓公眾的生活幸福感大打折扣,調休期間的工作效率也普遍偏低,早已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 放眼國外,很少有國家像我們這樣頻繁使用調休手段。別國政府即使偶爾對放假安排進行微調,也是為給公眾的假期“做加法”——比如,當公共假日與周末重合時,政府會將假日順延至下周一,以便大家進行連休。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的調休制度似乎主要是在“做減法”,明顯帶有侵占周末假期的趨勢。 毫不夸張地說,現行假日制度中的每一次調休,都會遭遇公眾的集體吐槽,公眾對調休制度的不滿可見一斑。作為一種反抗和消解調休制度的形式,網友們每次都會研究出各種版本的“拼假攻略”,呼吁用請假的方式拼湊出更長的假期。有關部門不應漠視這種民意訴求,而應在廣集民意的基礎上改革現行假日制度。 改革的第一個大方向,就是實行更靈活、更人性化的放假安排。國外的很多公共假日,都是以“幾月的第幾個星期幾”這種形式確定的,一般以周五和周一居多,這種安排既能避免不必要的調休,又能便于公眾與周末連休。相比之下,我們的一些節假日安排,或許也可以適當借鑒這種靈活的模式,盡可能避免調休。 改革的第二個大方向,是完善帶薪休假制度,并允許一些單位和企業靈活制定放假安排。調休讓大家的假期更加集中,其弊端已無須贅述。錯峰休假無疑是緩解集中休假困境的一劑良方,但其前提是勞動法賦予的帶薪休假的權利得到保障。如果允許各單位靈活制定放假安排,也能讓公眾的休假更從容、更人性化。 讓公眾飽受折騰的調休制度,早已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相關職能部門應從年復一年的抱怨、爭論中打撈民意,盡快將假日制度改革提上日程。唯有用更科學、合理的假日制度兜底,調休才會成為歷史,勞動者的權益也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湯嘉琛) |
關鍵詞:調休,長假,上班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