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司爐工”李玉峰
溫暖首都,也溫暖我的家
編者按 “張北司爐工”廣受歡迎,“河北福嫂”享譽京津,“易州古建工匠”叫響品牌……近年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行業特征和技能特點的勞務品牌在河北持續涌現。
今年8月,河北省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印發《拓展京津勞務市場行動方案》提出,河北將進一步拓展京津勞務市場部署,聚焦家政服務、建筑、供熱供暖、幼兒教育等用工規模大、適合河北勞動力就業的行業領域,鞏固勞動力在京津勞務市場占比首位優勢。
今起,本報推出《河北人在京津》系列報道,講述河北人瞄準京津需求、打開勞務輸出大市場的故事。
立冬之前,收完最后一茬蔬菜,告別家中老人,張北縣張北鎮陳羊溝村的李玉峰、郭利榮夫婦踏上進京之路。
11月2日,他們登上張北縣就業服務中心組織的專車,與70多名鄉親一同前往目的地——北京市西城區。接下來的4個多月,包括春節,他們都將在北京度過,直到明年3月15日供暖結束。
此時,北京市多個居民小區的供熱鍋爐房正等待他們的到來。
抵達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街道大拐棒胡同鍋爐房后,李玉峰夫婦迅速轉換角色,從蔬菜種植“老把式”變為專業司爐工。
調節鍋爐溫度、檢查出水壓力表和溫度表、記錄設備運行情況,每一個環節他們都一絲不茍。
“別看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查查數據、看看鍋爐,不怎么費體力,但鍋爐是特種設備,需要時時刻刻經著心,保持警惕。我們都是持證上崗,很專業。”李玉峰自豪地展示著他們的工業鍋爐司爐G1證。
讓北京城暖起來,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責任心。鍋爐調節、數據監控,需要24小時專人值守,保證運行安全。但供暖又有季節性,等冬季一過,相應的崗位又會進入“休眠”狀態。
誰能攬下這個看似簡單卻至關重要的工作?離京200多公里的張北縣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市場機遇。
天寒地凍時進京務工,春暖花開時務農耕種。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張北縣便與北京市西城區建立合作關系,為村民提供錯季打工的機會。他們逐漸擔當起北京冬季供暖司爐工的角色。
張北縣就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龐成家與北京市供熱單位打交道20多年。最初,為了給進京務工的村民做好服務,龐成家每個月里有半個多月時間都待在北京。
每天,他騎著自行車一條街一條街地轉,看村民們工作的情況。北京市西城區每年也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對張北縣司爐工進行操作技能培訓,形成“培訓—就業”一體化模式。
隨著張北縣進京的司爐工越來越多,影響力越來越大,村民們不再需要到北京考取司爐證,在張家口本地接受培訓并考取的司爐證同樣得到了北京用工單位的認可。“張北司爐工”還成了國家級“帶動就業類”勞務品牌。
2013年,李玉峰和郭利榮考取了工業鍋爐司爐G1證,但當時家里還有正在上高中的小兒子,脫不開身。2015年,小兒子考上外地大學,他們當即決定進京上崗。
從種蔬菜到操作鍋爐,最開始他們擔心“干不了”。沒想到,因為認真負責,夫婦倆在大拐棒胡同一號院干到了第10個供暖季。
每年,北京的供熱單位都會向張北縣發送崗位需求。每一次,李玉峰夫婦都會和自己的老崗位“牽手成功”。
“張北司爐工”里,像李玉峰和郭利榮這樣的夫妻檔不在少數。
“單我們村能數得上來的,就有10多對夫妻一塊兒到北京。”李玉峰告訴記者,在北京的4個多月里,他們夫妻二人相互扶持、輪班上崗,工作起來配合默契,能有兩萬多元的收入。
從最初的燃煤司爐工發展到現在的燃油、燃氣司爐工,從賣苦力變為掌握勞動技能、考取司爐證的技能人才,如今“張北司爐工”從業隊伍已經發展到全縣12個鄉鎮,在北京的就業地點也超出了西城區的范圍。
張北縣就業服務局副局長趙紅松介紹,“張北司爐工”勞務品牌的培樹與發展,強化了京津冀勞務協作。全縣已累計培訓司爐工3000余人,先后與北京、天津、河北等40余家供熱企業簽訂了長期勞務合作協議。一批40歲以上的大齡農村勞動力學到了技術,增加了工資性收入。
和李玉峰夫婦一樣,他們春夏秋季在家鄉種田,或者在家門口從事鄉村旅游、農家樂等,冬季到北京當司爐工,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司爐工這份工作溫暖了首都,也溫暖了我的家。”明年3月15日停暖后,李玉峰和郭利榮將一刻不停地趕回張北,開始新一年的大棚育苗、蔬菜種植,為家人、為生活繼續努力。(河北日報記者 宋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