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縣推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促進土地經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小田變大田,走出共同致富新路子
11月20日,在唐縣淑閭村博士農場,工作人員在采摘番茄。陳亞娟攝
2023年以來,唐縣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作為推動基層黨建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堅持試點先行、典型引路,建立村集體、經營主體、農戶三方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土地經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實現農業增效、集體增收、農戶致富,打造助力鄉村振興新引擎。
小田變大田
走出共同致富新路子
11月18日,南店頭鄉田辛莊村小麥種植基地,大片的麥田里,冬小麥長勢喜人。
“今年,我家5畝地都流轉給了合作社,每畝能收1000元租金。農忙時,還能在合作社打工掙錢,比自己種地強多了!”田辛莊村村民田月惠笑著說。
田辛莊村位于唐縣西南部,耕地面積2600畝,以小麥、玉米種植等傳統農業為主。雖說種地是村民的老本行,但是年輕人都不咋會種地,年紀大的也不愿意種,有的田地甚至出現撂荒。就在田辛莊村黨支部書記田云峰為有效利用土地發愁時,市、縣兩級開始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把土地集中起來經營管理,實現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才能帶著更多村民一起致富。”田云峰說,結合村情實際,村里最終確定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的發展模式。
去年4月,田辛莊村注冊成立唐縣星浩土地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平等自愿有償原則與農戶簽訂入社協議,實現土地成方連片,加速規模化種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村民入社土地能收租金,給合作社打工能領薪金,入股合作社經營能分股金。田云峰說,目前村里已有920戶1750畝土地加入合作社,“三金”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也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唐縣地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山地、坡地等不規則土地較多,成方連片耕地較少。為全力推進土地適度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該縣統籌縣域實際及產業特點,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向土地要效益,促進農業全面升級。
目前,唐縣46個村通過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流轉土地1萬余畝,其中入社土地500畝以上或土地入社率20%以上行政村15個,逐步形成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基礎,特色種植、民宿旅游、采摘觀光、產品加工等多種形式合作社共同發展的“1+N”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體系,推動產業融合發展,讓群眾得實惠、集體增收入。
11月20日,唐縣淑閭村博士農場的技術員在觀察番茄長勢,并進行技術交流。陳亞娟攝
立足本地資源
撬動鄉村產業大發展
初冬時節,唐縣高昌鎮淑閭村果蔬大棚里一派繁忙景象。11月19日,該村專業合作社組織工人采收甜心蘿卜。“這蘿卜自帶糖心,水靈靈、嘎嘣脆,完全可以當水果吃。現在正是上市的時候。今年收成不錯,效益也錯不了。”該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負責人李國敏說。
李國敏介紹,果蔬種植是淑閭村特色產業。去年6月,淑閭村成立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結合特色產業集群優勢,采取“合作社+現代農業企業”運營模式,流轉土地445畝,形成集體經濟有發展、企業獲利潤、農戶持續增收、村內設施完善的多方共贏發展新局面。
投資865萬元建設占地200畝的特色種植大棚,發展特色采摘及制種業;爭取銜接資金380萬元,與唐縣鑫樂達種子有限公司開展合作,發展分子育種儲備庫產業;爭取上級資金600萬元,建設占地147畝的草莓種植大棚……李國敏介紹,淑閭村通過自籌和爭取上級資金1845萬元,發展特色種植、采摘及制種業,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突破100萬元。
淑閭村的大踏步發展是唐縣發揮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能動作用,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的一個縮影。該縣結合地理位置、資源條件、產業基礎等實際條件,推動合作社真正發揮作用、產生效益,推動景區景點、精品民宿、農業采摘等鄉村農文旅要素連點成線、連線成面。比如:有特色產業基礎的,就依托合作社統管統銷,發展壯大羊肚菌、蘋果、中華壽桃、柿子、紅棗、櫻桃等設施農業、林果種植;旅游條件好的,則挖掘紅色資源、自然風光、農耕文化等,發展民宿旅游、紅色教育、農業觀光;土地資源豐富的,則整合農田開展適度規模經營。
目前,唐縣已有草莓、蘋果、中華壽桃等10余家特色種植合作社,發展特色種植2000余畝,打造以生態采摘為主的休閑觀光農業,每年拉動村集體經濟平均增收約4萬元,帶動入社群眾年增收3萬余元。
“科技+人才”
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按下加速鍵
農閑時節人不閑。11月19日,在唐縣羊角鄉木蘭村專業合作社的大棗基地,來自河北農業大學的大棗專家毛永民正為村里的棗農培訓棗樹修剪技術。棗農圍攏在專家身旁,聚精會神學技法,他們說:“有專家面對面教,大家心里就更踏實了!”
11月18日,唐縣木蘭村大棗基地加工車間工人在生產棗夾核桃。苑金嶺攝
“我們邀請河北農業大學等高校專家為我們培訓,有了他們的指導,村里的大棗產業有了人才支持、科技支撐,為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按下加速鍵。”木蘭村黨支部書記苑金嶺說,木蘭村是紅棗生產專業村,在專家支持下,現在村里的大棗插上科技翅膀飛出大山,飛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果盤里。
為提高紅棗產品質量,在春季施肥、夏季中耕、秋季采摘、冬季修剪時,木蘭村的合作社不定期邀請河北省林業草原技術推廣總站、保定市林果技術推廣站、河北農業大學專家教授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對村民進行實操培訓,提高大棗產量和質量,培養技術明白人。目前,該村已有180余戶棗農加入合作社,培養出30多名技術骨干。
眼下,在唐縣羊角鄉木蘭村大棗基地加工車間,工人正忙著分揀大棗、為核桃去皮,生產棗夾核桃等俏銷產品。苑金嶺介紹,今年,他們不斷提高紅棗種植產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全村5000畝大棗可產棗1500噸,產值可達1200萬元。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人。唐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韓蘭表示,該縣結合縣域實際、產業特點和資源優勢等,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并著力加強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全鏈條培育“新農人”,打造一支懂農業、愛鄉村、會管理、善經營的專業人才隊伍,以人才振興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此外,唐縣還鼓勵引導大學生農業職業經理人與大田作物專家團隊、蔬菜專家團隊、林果種植專家團隊等,定期到農業龍頭企業開展現場觀摩、現場操作、解決問題等。截至目前,已入企指導437次,解決問題192個,讓農業真正插上科技創新翅膀。(寇國瑩 孫澤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