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軍明(左一)在授課中。
人物簡介:杜軍明,北京大學教師、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北京體育大學碩士,武醫體系傳承人、國家非遺(太極拳)傳承人、北京市代表性傳承人、北京中醫骨傷研究會創始人之一,歷任副會長、理事、監事等職。近十年來致力于中國哲學與先秦典籍的研究。在北京大學開設《黃帝內經》、導引與養生、非遺太極拳(王其和式)等課程。
四秩春華秋實,河北體育學院扎根燕趙大地,踐行“崇德、礪能、篤學、拓新”校訓,為國家體育事業培養了4萬余名文武兼備、德高技精,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成為河北省乃至全國體育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河北體育學院40周年校慶之際,長城新媒體記者對優秀校友杜軍明進行了專訪,聽他講述從一名體院學子到非遺傳承人、北大教師的成長之路。
杜軍明1999年7月畢業于河北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系武術專業。回憶起大學時光,杜軍明滿是對母校的感激與對青蔥歲月的懷念。“馮巨濤老師是我的班主任,對我特別照顧,不僅關心我的學業、日常生活,也很關注我的心理狀態。在校第一年暑假,家里出了些事,馮老師發現我狀態不對,一直在開導我?,F在想起來還是很感動。”
杜軍明(紅)在授課中。
當時,杜軍明是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的???,經常一頭扎進書海中就是一天,經常錯過宿舍關門時間。時間久了,宿管老師們都默契地為這個“晚歸”的小伙子“留門”。大學期間,杜軍明利用課余時間在學校圖書館閱讀了大量藏書,這也為他日后挖掘整理民間傳統武術夯實了理論基礎。
“自律”是杜軍明在采訪中多次提到的一個詞。“小時候練功都是靠自覺,別人在外邊跑著玩、在家看電視,我就強迫自己好好練功。”杜軍明家祖輩習練梅花樁、梅花拳,他從小耳濡目染,基本功扎實。進入河北體院學習后,杜軍明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除了練習日常所學的武術套路外,還在教練徐海龍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散打和中國式摔跤、拳擊等。“要嚴格要求自己,在體院更要自律。不管是學習還是訓練,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來不得半點虛假。”
杜軍明(藍)在授課中。
不斷地思考讓杜軍明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清晰的規劃。大學畢業后,對傳統醫學感興趣的他師承李永林先生、閆喜煥先生學習中醫,并考上北京體育大學民族傳統體育導引養生專業研究生。憑著一腔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進入北京大學體育部工作后,杜軍明開始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成長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但杜軍明爭分奪秒積蓄力量。“低谷有時可能不一定是低谷,而是起跳前的準備。只要努力,就是在蓄力,一時的得失不用看得太重。”
大學時期在圖書館汲取的海量內容,讓杜軍明對河北武術有著更為全面的了解,也讓他意識到對民間傳統武術的傳承和記錄還不夠完整。從那時起,只要一到假期,杜軍明便會拿著攝像機四處拜訪“老師傅”。“一位武學大家,一位傳人的技法可能不全面,幾位傳人的技法相互補充,就能將這些民間傳統武術一點點完善起來。”時至今日,杜軍明用二十余年的時間,不斷走訪學習、收集資料,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與技法,拼起一張張民間傳統武術技藝的“拼圖”。2020年,中國太極拳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杜軍明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之一。
同時,杜軍明還是武醫體系的第十五代傳承人。“武醫是古人對生命觀察產生的。是在人練武的過程中,對人體生理和生命進行的觀察和總結,是對生命的一種認識,傳承下來是很有意義的。我們現在也在將太極拳與武醫相結合。”
武術、中醫、哲學,多年來的學習研究,讓杜軍明找到了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國傳統文化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老祖宗的東西有很深刻的內涵,需要有人深入研究。我通過挖掘整理,把優秀傳統文化保留下來,為往圣繼絕學。記錄、保存、繼承下來,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杜軍明說。
作為非遺傳承人,杜軍明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我們的責任首先是繼承傳統的東西,解讀但不改變,盡量保持原汁原貌。第二是挖掘整理,將那些失傳的東西找回來,類似于文物修復。第三是用現代的語言、大眾能理解的角度,講解一些概念和技法,通過現代生理學、生物力學等對傳統技藝進行分析解讀。第四是挖掘其精神、藝術內核等等。”
“我現在主要整理的是河北民間武術,咱們河北是武術大省,有自身優勢,但很多項目挖掘整理都不夠。我希望能有更多武術項目作為學科立起來進行深入研究,使它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我希望能夠挖掘出傳統武術更深層的內核并將它發揚光大。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談到給學弟學妹們在校學習期間的建議,杜軍明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對自己所學的專業要下功夫,不僅僅是停留在簡單的競賽模式,而是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繼承。”
“作為校友,我希望有機會把我這些年的研究成果反哺母校,回到母校和大家交流。”杜軍明也為母校送上了祝福,“祝福母校發展越來越好,專業性越來越強。希望學弟學妹們在技藝上精進,在學業上長進。祝愿母校和師弟師妹們都有一個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