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拍攝的青頭潛鴨。河北日報記者 劉光昱 攝
金色的蘆葦隨風搖曳,一群青頭潛鴨時而埋頭水中捕魚,時而停步梳理羽毛……
11月6日傍晚,當雄安新區安新縣自然資源局鳥類檢測站巡查員趙克儉,結束了在白洋淀的巡查工作,即將掉轉船頭駛回岸邊時,這樣一幅靈動又頗具詩意的畫面映入眼中。
青頭潛鴨是世界公認的極危物種,有“鳥中大熊貓”之稱。今年6月,雄安新區安新縣自然資源局聯合安新縣攝影家協會、愛鳥護鳥志愿者在白洋淀鳥類棲息地巡查時發現,青頭潛鴨家族又添新成員——同一區域內,有兩只青頭潛鴨雌鳥帶雛鳥覓食。
從2018年白洋淀首次觀測到青頭潛鴨蹤跡,到2022年7月首次觀測到青頭潛鴨育雛,再到今夏發現雌鳥帶雛鳥覓食,青頭潛鴨已經連續三年在白洋淀繁育雛鳥。趙克儉說,這表明青頭潛鴨在白洋淀已形成穩定的種群,不再是“串門”,而是選擇“定居”。
最讓趙克儉興奮的是,今年1月,他和同事們聯合河北大學鳥類調查隊在白洋淀同步調查觀測到378只青頭潛鴨,是歷年來觀測數量的最高值。
5月17日在雄安新區白洋淀唐河匯入口附近拍攝到的彩鹮。張世航 攝
“當時,我們調查隊分了好幾組,在同一時間、不同區域同步開始計數,確保不會重復計數。最后把每個小組數出來的總數相加——378只!別提多高興了。”時常在白洋淀9個鳥類重要棲息地巡查、守護著鳥兒,這個“破紀錄”的數字無疑是對趙克儉和同事們的嘉獎。
野生鳥類是環境質量的“生態試紙”,其種群數量和種類豐富程度能客觀反映生態環境變化情況。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候鳥變留鳥,一向對環境要求極高的青頭潛鴨選擇在白洋淀越冬、棲息、繁殖、安家,用它們的實際行動為白洋淀生態投票。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白洋淀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生態治理——河北省出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壓實全流域38個縣(市、區)責任,實施清淤疏浚、百淀連通、河道治理、生態修復等工程,有效治理淀中村、淀邊村生活污水,建立常態化補水機制,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白洋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2021年起,白洋淀全域連續三年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進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白洋淀持續向好的生態環境為候鳥提供了更好的棲息和覓食條件,滿足候鳥生活條件的區域越來越多。“這里環境好啊,他們不需要再飛來飛去,直接安家多方便。”趙克儉說,吃得飽、住得美,很多候鳥變成了留鳥。
同樣選擇白洋淀的,還有一群“稀客”。
9月10日,一只青頭潛鴨在白洋淀悠閑游弋。 河北日報記者 劉光昱 攝
今年5月17日,正在白洋淀唐河匯入口附近進行慢直播的記者,在白洋淀發現并拍攝到6只漂亮的大鳥。經專家確認,這些鳥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彩鹮。鏡頭中,這些鳥有的在水面上嬉戲,有的將喙扎進水里覓食,還有的用喙梳理身上的羽毛。
彩鹮是有著“東方寶石”之稱的朱鹮的近親,因為它的羽毛在太陽下會閃爍多彩金屬光澤,所以叫彩鹮。《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曾一度宣布彩鹮在我國絕跡。彩鹮在河北省雖有分布,但一次拍攝到6只“扎堆”出現,卻也十分罕見。
為了讓更多的鳥兒在白洋淀安家,雄安新區在現有9個鳥類棲息地基礎上,今年又新增了兩個鳥島。為了進一步減少人類對鳥類的打擾,安新縣自然資源局鳥類監測站引入了很多“黑科技”。比如增強AI自動識別技術,它可以提高發現和保護鳥類的科技水平。
“我們在白洋淀鳥類棲息地安裝了智慧監測系統,工作人員24小時值班進行視頻觀察。前端監測配合后端智能識別,記錄鳥類活動情況,也保護鳥類不被打擾。”趙克儉說,白洋淀鳥類種群數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新”,目前已經達到286種,較新區設立前增加了80種。
為了讓更多的鳥類“落戶”白洋淀,近年來,河北省出臺《關于加強白洋淀鳥類棲息地管理的通知》《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淀鳥類保護及棲息地暫行管理辦法》《雄安新區鳥類保護及棲息地恢復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規范鳥類棲息地科學劃定、修復、建設等相關工作。
隨著白洋淀生態環境的改善,在雄安,鳥類與人類和諧相處的場景越來越多。尤其讓趙克儉感動的是,隨著大家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越來越多淀邊村居民自發成為愛鳥護鳥志愿者。目前,安新縣鳥類救助站里收留的受傷鳥類,大多數是附近熱心村民發現后護送來的。(河北日報記者 曹錚 李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