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探尋二十五億年地質演變的秘密
研究北方地層的生成與變遷,位于秦皇島市的柳江盆地難以繞過。這里清晰保留著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質演化遺跡,完整記錄著我國華北地區25億年間“四次為海、四次為陸”的滄桑巨變。
10月29日,航拍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北日報記者 李佳澤 攝
10月29日,記者跟隨燕趙環保世紀行采訪團來到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亮甲山區域,碰巧趕上了東北石油大學副教授謝奮全的一堂現場教學課。
“大家往前看,那就是‘二龍鬧海’……”順著謝奮全手指的方向,只見巨大的山體剖面上,兩條灰黑色巖脈深嵌在灰色巖石中,遠望猶如雙龍遨游大海。
謝奮全講解道,兩條灰黑色巖脈是距今1.5億年左右形成的輝綠巖,源于巖漿入侵。而包裹它們的,是距今4.5億年左右形成的石灰巖,源于海相沉積。“這一奇觀至少告訴我們兩個訊息:第一,這一區域曾被海洋覆蓋。第二,這里曾發生了劇烈的地殼運動。”在謝奮全的講述下,記者眼前幻化出億萬年前石破天驚的海陸之變。
10月29日,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北石油大學副教授謝奮全(中)在給學生現場授課。河北日報記者 李佳澤 攝
謝奮全告訴記者,柳江盆地的最大特點,是地質、地貌類型齊全且分布集中。拿眼前的亮甲山來說,地層發育有礫屑灰巖、黃綠色頁巖、豹皮灰巖、蟲孔灰巖、白云質灰巖和白云巖,其中還含有古杯類、頭足類、腹足類及藻類化石。“柳江盆地集典型性、自然性、稀有性、多樣性、系統性與完整性于一身,享有自然博物館的美譽。”謝奮全說。
為了保護好柳江盆地,1999年,省政府批準建立秦皇島柳江盆地地質遺跡省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我們保護的主要對象是標準地質剖面、典型地質構造等地質遺跡,保護面積為1395公頃。”河北柳江盆地地質遺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王軍鋒介紹,近年來,他們對地質遺跡點進行了危巖、渣坡、臺面清理,并聯合有關高校,對如何進一步科學保護地質遺跡開展系統研究。
在加強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的同時,柳江盆地的科研和科普價值也在被深入挖掘。
距離亮甲山區域不遠的地方,坐落著柳江地學博覽園。這里配備有學生宿舍、教師公寓和科普展廳、4D影院等設施,為地質從業者、地學專業師生和地質愛好者提供學習和參觀環境。截至目前,博覽園已累計接待參觀人員33萬余人次,開展各類社教活動160場次。
“我們根據地層和地質構造特點,在保護區內劃定適當區域,準備了18條研學路線,組織開展了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教學實習和自然教育等一系列活動。”王軍鋒說,近10年來,以柳江盆地為研究對象的書籍、科普文章及論文有500余冊(篇),越來越多的人在這里探尋地質演變的秘密。(河北日報記者 霍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