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議論文的寫作,主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9月27日上午,新疆且末一中高三1班,語文教師井慧芳正在給學生們上課。
9月8日,保定學院首批西部支教畢業生辛忠起(右二)帶領學弟們來到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參觀學習。河北日報記者 張昊 攝
頭戴式麥克風讓她不用特別大聲,后排同學也能聽得清清楚楚。打開電子教學屏,課件便清晰展示在同學們面前,寫板書也可以用電子筆。
“跟我們剛來的時候比,條件好了不是一點兒半點兒。”井慧芳說,來且末這些年,她見證了這里翻天覆地的變化。
至今井慧芳還記得剛到學校時的景象:教室是土坯房,圍墻是土墻,土操場上只有一個破舊的籃球架。如今,寬敞的塑膠跑道、嶄新的計算機房和體育館等教學設施一應俱全。
24年前,保定學院15名畢業生的到來,給且末的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幫助一批又一批各族學生成長成才。在保定學院且末支教服務隊的培養下,且末縣7700余名學生考入大學,其中3300余名學生畢業后返回家鄉,在各行各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初中的班主任李桂枝老師,就像沙漠中的紅柳,默默扎根在荒漠上播撒希望,而我正是她呵護長大的‘小紅柳’。”在201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主持人大賽中,來自且末縣的選手依利米努爾·艾麥爾江講述了保定學院西部支教老師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李桂枝是且末一中語文教師。她潛心教學研究,認真負責的態度、優異的教學成績,再加上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使她贏得了維吾爾族學生家長的高度信賴。
9月7日,保定學院首批西部支教畢業生侯朝茹(右一)為學弟學妹們講述且末支教故事。河北日報記者 張昊 攝
李桂枝帶過的班里有兩名家庭困難的學生,努爾曼和艾尼江。古爾邦節快到時,她跑到商店,為學生買來新衣服、襪子和手套。
后來,艾尼江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內地高中班,但因為舍不得離開李桂枝想留在且末上高中??粗茸约焊叱鲆活^的學生,李桂枝說:“你是男子漢了,應該去更廣闊的天地,是雄鷹就要飛翔。”艾尼江在內地上高中的三年,每學期李桂枝都寄去生活費。
“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這是保定學院且末支教服務隊的青春誓言。
在新疆,47歲的楊廣興,依然是維吾爾族老鄉阿希木老人口中的“小楊”。2010年,楊廣興被調到且末縣委黨校當老師后,有5年駐村幫扶工作經歷。駐村期間,他努力學習當地語言和民俗,下地摘棉花、收大棗,與巴格艾日克鄉、且末鎮各族群眾結下深厚友誼。
在且末鎮科臺曼社區駐村時,楊廣興與阿希木結對成為親戚,到現在還會時不時帶著家人、拎著禮物去看望老人。
“一輩子留在沙漠,是為了讓更多孩子茁壯成長。”這是許多留疆教師扎根在這里的原因,也是他們的人生理想。
9月7日,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事跡展示館的復原老教室里,侯朝茹(左二)為學弟學妹們講述且末支教故事。河北日報記者 張昊 攝
更讓支教老師們感到欣慰的是,過去的許多學生成了今天的同行。
周文緋兄妹倆都是且末一中歷史教師侯朝茹的學生。高三那年,兩人視力下降,學習成績跟著往下掉。侯朝茹發現后,帶著他們到眼鏡店說:“給我的孩子配最好的。”
“我記得兩副眼鏡花了1300多元,我當時就哭了。”周文緋感動不已。2013年,她從新疆師范大學畢業后,回到且末當了一名教師。
時光流轉,青春一脈相承。2000年之后,保定學院陸續又有不少學生來到且末,加上今年剛剛入職的11個人,保定學院畢業生在且末執教過的已有36人。
9月27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保定學院且末支教服務隊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受到表彰。
“在這里,我們與各族群眾心連心。”侯朝茹說,他們愿意像紅柳那樣扎根大漠,服務人民、奉獻祖國,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河北日報記者 劉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