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2024年8月16日第11版
頂著烈日,來自北京的六年級小學生張曉明,坐在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空地上,手捧寫生繪本,仔細端詳轉輪藏閣的每一處細節。他學了8年繪畫,每個暑假都會外出寫生,但今年格外興奮,因為在他看來,“這里的每一處建筑都是繪畫寶藏”。
在神奇的北緯38度上,有高大雄渾的昆侖山脈,有壯闊浩瀚的地中海。維度穿越山海,就像絲線串聯珍珠,聯結起東西方文明的璀璨。就在同一緯度上的正定,鑲嵌著一顆“文化珍珠”——隆興寺。
正定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在這片土地上,一大批歷史名人家喻戶曉,如戲曲家白樸、文學家梁清標。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成為建筑技藝的“源頭活水”。
正定隆興寺。(河北日報資料片)
《正定縣志》記載,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年),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專家研究發現,有著“京外名剎之首”美譽的隆興寺,藏有五彩懸塑倒坐觀音、銅鑄千手千眼觀音、摩尼殿、龍藏寺碑、轉輪藏閣、銅鑄毗盧佛,堪稱“全國六絕”。當游人細細觀察這些文物,將為古代中國的高超技藝而震撼。
隆興寺內有造型奇特、國內現存唯一一座北宋時期“十字”造型建筑——摩尼殿,其平面造型和建筑形式在中國古代殿堂建筑中獨樹一幟。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在《正定古建筑調查紀略》中這樣記載:“這式樣是我們在宋畫里所常見,而在遺建中尚未曾得到者……這摩尼殿重疊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而在中國建筑物里也是別開生面。”也就是說,今天來看,摩尼殿是中國古代殿堂建筑孤例。
摩尼殿內,有五彩懸塑倒坐觀音。泥塑五彩懸山色彩鮮艷,其上繪有佛像若干,最引人注目的是端坐正中的觀音像,頭戴寶冠、身披瓔珞,一足踏蓮、一足踞起,兩手自然撫膝,神態恬靜自若,突破了傳統宗教造像的嚴肅之風。“這可以說是中國最美的觀音像,也是海內孤例。色彩、造型達到建筑、雕塑藝術的頂峰。”隆興寺導覽員王瑋瑤向游客娓娓道來。
張曉明寫生的轉輪藏閣,也堪稱一絕,它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層樓閣。在建筑結構上采用大彎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被梁思成贊為“木構建筑之杰作”。元明清均有重修,1965年進行了落架復原性重修。
閣內的木制轉輪藏是一個能夠轉動的大書架,直徑7米,整體分為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中間用一根10.8米高的木軸上下貫穿,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金屬圓球)承受。只需兩人單手配合,就可以將它轉動。
隆興寺內高大莊嚴的“龍藏寺碑”,在中國書法史上被譽為“隋碑第一”。碑文記載了該寺建立過程,字體清秀且蒼勁、古樸且靈動。正定當地一些文化人士研究發現,碑文中漢字“之”每出現一處,都有不同的寫法。近代著名學者康有為這樣贊譽:這不僅是隋碑第一,還是六朝集成之碑。
在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中國鑄造技術創造了不計其數的藝術珍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的四羊方尊,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屬于十大傳世國寶之一。就在距離湖南1200余公里的正定縣,中國現存古代最高大的銅鑄立佛——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深藏在隆興寺內。高21.3米的觀音像身姿高大、頂天立地,游人站在地面仰望,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在隆興寺中軸線最末端,還有一尊堪稱“國寶”的佛像——銅鑄毗盧佛。在高不到7米的佛像上,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鑄有1072尊小佛,表情富于變化,設計獨特精美。隆興寺導覽員王瑋瑤向駐足觀看的游客介紹:“數量之多、細節之美,無出其右。”
在北京學建筑設計的大三學生吳小敏,兩年時間內已經“三刷”隆興寺。“第一次看的時候,沒有領略到它們的精美,看了兩遍三遍才意識到中國古代藝術的高超。”這個暑期,她和同學再次打卡,用相機拍攝高清的照片和視頻,打算進行深入研究。
雕刻、鑄造、書法、繪畫……隆興寺的“全國六絕”是藝術寶庫。近10年時間,我國文物部門拿出專項資金,調集頂尖的文保專家,設計科學方案,進行全面、專業修繕保護。
正定縣文物保管所所長崔偉麗介紹:“從濕度溫度監測,到日常清潔保養,我們都有專業的儀器裝備和工作人員,實行不間斷維護,老祖宗千百年來留下的一件件寶物,大家視之如命。”(記者汪軍 閆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