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6時40分,唐山市海港經濟開發區王灘鎮齊家寺村村民趙永新將兒子送上校車。
“孩子能進城讀書,享受城里的優質教育,咱家長省心放心更開心!”趙永新告訴記者,2023年之前,兒子還在村小學就讀,雖說離家近,但學校環境、教學質量畢竟不比城里。
一場校園參觀會讓趙永新看到了轉機。“區里建了新學校,邀請家長過去參觀。學校建在城里,村里的孩子也能去讀書。”趙永新說,看到漂亮的校園、寬敞的教室,各種功能完善的學習室、電教室,還有免費校車接送孩子上下學,他二話沒說就給孩子報了名。
在趙永新所說的新學校——海港經濟開發區第七中學,記者見到了校長劉建偉和海港經濟開發區社會事務局副局長白德利。
白德利介紹,為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海港經濟開發區實施教育惠民工程,在城區新建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擴大教育供給,第七中學就是其中之一。
為何不能推動優質教育資源“下鄉”?
“主要是因為村里生源越來越少。”白德利說,全區鄉村共有14所小學、3所初中和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不少小學每年招生人數不足20人,呈現點多面廣學生少的特點。推動優質教育資源“下鄉”,難度大且易造成資源浪費。
“由于學校地處鎮區交界處,18所鄉村學校中超95%的學生選擇在我校就讀。”劉建偉說,學校為四年級以上學生提供免費住宿,由區里定制8輛校車,并設立就餐補助,減輕困難家庭負擔,有效解決家長擔心的問題。
“擺動時要保持扇子的穩定,同時注意身體的平衡與協調……”在課后舞蹈社團活動中,八年級學生王昱博默默記下老師所講的動作要點。
就讀七中沒多久,這個來自常莊村的小姑娘就喜歡上了舞蹈。“老師用多媒體講課,生動易懂。課后還有豐富的社團生活。”細數學校的優點,王昱博一臉自豪,“前幾天,我還代表學校參加了區里的藝術節呢!”
“整合優化各鄉村學校師資力量,學校不僅設置了各學科專職老師,還增設了美術、書法、樂器、剪紙等10余種特色社團活動,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劉建偉說。
18時許,記者走進一套廉租房,看到劉杰正在陪上一年級的女兒讀繪本。
一年前,考慮到女兒太小不適應住校,又因嚴重暈車無法乘坐校車,劉杰沒少為孩子上學的事發愁。
“我把情況反映上去后,區社會事務局教育辦的工作人員第二天就找到我,問我愿不愿意租廉租房搬來城里住。”劉杰說,看到廉租房家具家電一應俱全,她高興地答應了下來。“孩子就近上了學,還在城里安了家!”劉杰越說越高興。
“進城讀書不能給鄉村家庭增負擔,而要添‘色彩’。”白德利說,為此,區里逐生逐戶了解情況,及時征求家長和群眾意見,完善工作方案,實現了鄉村學生零門檻進城就讀。截至目前,全區鄉村學生進城就讀率達100%。(河北日報記者 師 源)
現場評|因地制宜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勢在必行。
然而,由于農村學齡兒童占總人口比例的下降,單方面強調教育資源下鄉,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采訪中,有教育部門的同志表示:“有的村只有十來個學齡兒童,教師配少了教不過來,配多了又造成師資浪費。”
于是,變資源下鄉為學生進城,成為因地制宜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一種創新探索。
變資源下鄉為學生進城,農村學生的學習環境改善了。“之前的鄉村學校條件跟現在的相比,真是‘天差地別’。”曾是鄉村教師的王珊珊告訴記者,“以前的學校是平瓦房、土操場,老師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講一天。如今的學校教室寬敞、設施齊全,豐富的課外活動更是讓農村娃有了‘城市范兒’。”
變資源下鄉為學生進城,農村家庭的后顧之憂解決了。上下學有免費校車,課余時間有各類活動,學生家長說,再也不用擔心孩子沒人管了。
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無論是資源下鄉,還是鄉村學子進城,只要采取符合本地實際的辦法,就是好辦法。(河北日報記者 師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