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已于5月1日正式施行。中國古代就非常重視保密工作,不斷發展的保密方法凝聚著古人的智慧。
商周:手段初具雛形
中國古代使用保密手段可以追溯至商末周初的“隱語”,即以某種約定的暗號或者其他替代詞語傳遞秘密內容。陰符與陰書則是實物形式的隱語。
早期的陰符由竹板制成,有時也用木片、銅片代替。君主和前方將領秘密約定不同長度的陰符分別代表何種情報,并任命專人負責傳遞。由于陰符本身無文字或符號,即使運送途中被截獲,情報本身仍然是安全的。雖然陰符操作簡單、保密性高,但它傳遞的內容有限,難以勝任復雜情況下的保密通信。
陰書相比于陰符,可以傳遞更加豐富的情報,它的保密方式是將機密內容寫在木簡或竹簡上,再將其分為3份或更多,每份分別委派1名使者傳送,只有收齊所有信息才能知曉全部內容。
唐宋:“制”“技”發展進步
唐宋時期,保密制度和措施得到進一步發展。相關法律法規對保密進行了規定,如唐律要求“諸漏泄大事應密者,絞;非大事應密者,徒一年半;私拆制書者,杖八十;私拆官文書者,杖六十”。宋代規定軍事機密文件與普通行政文件分開管理,以減少泄密幾率,同時規定掌管重要機密的官員不準私自出訪、不準私自接待客人、不準將機密文書帶回家中等。保密技術方面,泥封、火漆、符契得到廣泛運用,特別重要的情報往往還要用上暗號、暗語、密詩、特殊符號等。
元:重視軍事保密
元代對軍事信息的保密達到十分嚴密的程度。據《元史·兵志》記載,元世祖忽必烈曾3次統計軍隊人數,但連大致數字都沒有流傳下來,原因就在于元代的兵籍除長官一二人外,其他人一概不得知曉,“故有國百年,而內外兵數之多寡,人莫有知之者”。
元代還采用阿拉伯文記載秘密事項。元世祖選取公卿大夫和富民子弟學習這種有著獨特寫法和規則的文字,確保秘密掌握在少數可靠人手里。
明:密疏開始盛行
在明代,密疏作為一種保密程度較高的上行官方文書,開始被廣泛應用。與正常的奏本相比,密疏內容只有上疏者和皇帝知曉,所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處理方式也不同于一般奏本,書寫、謄錄均由上疏人親自操作,傳遞直達御前,有利于控制密疏的知密范圍。
到了明代后期,密疏制作又有了新的保密方式,即給密疏的外封加鎖或使用特制的匣具。只有內閣大臣與皇帝之間允許使用這種特制匣具。
清:奏折普遍應用
清代開創了“密奏”制度,因其折面、折內印有“密”字,故被稱為“密折”或“密奏”。朝臣必須將奏折放入封套,再放入折匣并鎖好,才能交給他人呈送。清代《饒嵩生折譜》描繪:“請安折封套,外用云龍黃綾,內用黃粉箋裱。長六寸四分、寬三寸一分、上下掩首各寬五分”“折匣長八寸八分、闊四寸四分、高一寸五分。內用黃綾裱底,外用黃漆漆之。”除此之外,清代在傳遞奏折等涉密文件時,還專門使用“封桶”“夾板”等封套,起到更好的保密作用。
保守國家秘密,就是保護國家安全。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國家秘密的義務,讓我們一起努力,共筑保護國家秘密的鋼鐵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