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滄州南大港濕地。 劉洪睿 攝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7月26日訊(記者 喬婭 通訊員 王虹敏 李靜祎 張景興)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大會上,“河北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參與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河北省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次擴展的這5處提名地包括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
河北滄州南大港濕地遷徙期國家一級鳥類白枕鶴。 劉洪睿 攝
自2020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工作正式啟動以來,河北省高度重視,成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制定了工作方案,確定提名地邊界,編制申報文本,爭取資金支持……南大港候鳥棲息地先后開展了保護工程科研監測一體化平臺建設、南大港濕地北部養殖池塘生態修復項目、國家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等,濕地生態系統不斷改善。同時,依托“世界文化自然遺產日”“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節日廣泛開展宣傳活動,介紹濕地保護經驗做法,傳播愛鳥護鳥理念。
河北滄州南大港濕地灰雁。 劉全勝 攝
南大港候鳥棲息地位于渤海灣西部,總面積達7500公頃,屬于典型的濱海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擁有環渤海生態區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典型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科研價值。保護區現有鳥類271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16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52種。
據了解,南大港候鳥棲息地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轉站以及眾多珍稀水鳥的棲息繁殖地。每年春季2月下旬至4月上旬,以及秋季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大批候鳥在此停歇,補充食物和能量,以完成長距離的遷徙。據統計,每年經由保護區的旅鳥種類就達152種,在遷徙季節,每隔5—10天就會更替一批不同的種類及群體。
滄州南大港濕地黑翅長腳鷸群集場景。 劉全勝 攝
南大港候鳥棲息地生物資源也極為豐富。濕地環境形成了以蘆葦、堿蓬等水生和沼生植被為主的天然濕地,隨著一系列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的持續推進,濕地環境的向好,為水鳥的棲息和繁殖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以黑鸛和白鶴等為代表的數十種珍稀水鳥在濕地翩翩起舞,生態修復的成效正逐步顯現。2023年5月,南大港濕地生態修復案例成功入選國家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
“河北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申遺成功不僅是中國濱海濕地保護的重要里程碑,也將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的候鳥提供更加穩定和安全的棲息環境,將河北的濱海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推向世界舞臺。作為河北省世界自然遺產的第一張名片,既充分體現了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豐碩成果,也必將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處長張建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