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石家莊市433.7萬畝小麥將迎來大面積開鐮。金色的豐收飽含著農民的辛勤勞作,更凝聚著農業科研人員的智慧和心血。近幾年,我市小麥育種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育成9個小麥品種,集成研發6項技術成果,全市小麥良種覆蓋率達到98%,接連打破河北省小麥單產紀錄——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保障糧食安全,種業是關鍵。
6月7日,記者走進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趙縣實驗基地,百余塊立在田地中的小麥品種科研實驗標記牌格外醒目。微風吹拂,金黃色的麥穗翻起細浪,麥粒大而飽滿,呈現出一片豐收的景象。
“這不是普通麥田,而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我們共同選育的小麥新品種試驗田,目的是‘看禾選種’,為糧食穩產增收提供科學依據。”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趙縣實驗基地負責人李輝利俯下身子,搓開一把麥粒,對記者說:“小麥要高產,種子的力量是關鍵。”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產業專家團石家莊工作站正式揭牌。該工作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產業專家團在我省設立的唯一一家工作站。
石家莊地處華北平原腹地,被國家確定為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素有“北方糧倉”之稱。近年來,我市圍繞如何推動小麥種業創新發展,進一步提升小麥產量和質量,積極與北京、天津農業科研院所合作,努力打造北方地區小麥種源科技創新基地、新質生產力實踐地、京津冀種業合作高地。
種業創新,要“大浪淘沙”,更要久久為功
清晨,伴隨著太陽升起,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小麥育種團隊的科研人員來到試驗田,細細觀察每個小麥株系、品系、品種的特性表現,生怕落下任何一個細節。
“小麥育種需‘十年磨劍,久久為功’。一個新品種從育種到生產開始應用往往要經歷十幾年的‘大浪淘沙’。”國家小麥產業體系崗位專家、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小麥育種團隊負責人何明琦擦了把滑落到臉頰的汗水,向記者解釋道,“從組合配制、世代選擇到品系鑒定、比較試驗,再到參加各級預備試驗、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往往從上百萬個單株、數千個品系中才能選育出一個新品種。”
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根據小麥生產需求確定育種目標,選育優質的新品種,是守護小麥種業安全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
近兩年,我市優質小麥科研育種發展迅速,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育成了輪選061、輪選45、輪選49等9個小麥品種,集成研發了“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等6項技術成果,其中“小麥勻播節水減氮高產高效技術”入選2022-2024年度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成果豐碩。
同時,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小麥育種團隊將提高產量放在首位,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績。6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在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努力下,冀麥38、石麥18、石麥25接連打破河北省小麥單產紀錄。
“我們還兼顧市場和老百姓的味蕾需求,培育出滿足老百姓生活需要的優質、高產小麥品種。”何明琦說,10年前,他們培育出了麥香濃郁的中強筋小麥品種石優17,并在這之后相繼育成了中強筋小麥品種石優20、石4366……
種業創新發展是穩糧增產最核心的驅動力和保障。隨著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產業專家團石家莊工作站的揭牌,這里將承擔小麥重大項目攻關、新品種新技術集成示范、產業發展預測與政策研究、田間課堂培訓、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等更多任務,為全國小麥產業發展注入更多“石家莊力量”。
育出“金種子”,要千錘百煉,更要永不滿足
午后,在趙縣寶豐源家庭農場,望著即將成熟的麥田,農場負責人李素敏的眼神中充滿希望。
“看,這邊是輪選103,那邊是輪選145,長勢都不錯。”和記者一起站在地頭,李素敏說:“我們縣大部分種植的都是輪選系列優質麥,作為原種田,每斤比普通小麥貴2角左右。”
目前,輪選103在河北的累計推廣種植面積已超過1000萬畝,品種帶動輻射正在不斷釋放。作為品種的培育基地,今年輪選系列在石家莊趙縣推廣面積已經占到了該縣小麥種植面積的50%以上。作為小麥原種,它們將被播種到全國更多的良田,在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較大的社會效益。
良種推廣應用是當前農業穩產、增產的“基石”,是完善種子良繁體系,延長、發揮良種作用的保障。
2023年9月,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與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聯合選育的小麥品種輪選145,由河南、山東和北京三家公司以1270萬元的價格獲得品種轉讓權,這個價格也是目前為止國內最高的小麥品種使用權轉讓價。
“麥種好,收益就有保障。”李素敏說,“這幾個品種抗寒性和抗倒伏性都不錯,而且產量穩定,我們老百姓種著放心。”
要讓農民在田間地頭嘗到好品種增產又增收的“甜頭兒”,就需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
針對小麥品種多、種植戶選擇難、新品種推廣慢等問題,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小麥育種團隊先后在趙縣東陽臺、藁城區劉海莊村、欒城區南高村等多地建立了穩定的示范基地,打造了石麥系列新品種等“十、百、千畝”示范網點40個,累計建設高產示范田10萬畝。集成推廣冬小麥節水高產栽培技術、冬小麥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及小麥高質量播種等新配套技術。
李素敏告訴記者,自己的農場作為小麥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示范田,這兩年他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研究員周陽、常旭虹、趙廣才,市農科院的何明琦等小麥專家都成了好朋友。
“這些國內知名的小麥專家平時就和我們農民一樣,麥田里一曬就是一天。小麥的每個生長關鍵期,他們都會在現場觀察小麥長勢,取樣觀察研究,隨時為我們提供管理建議。”李素敏指著遠處麥田里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周陽說。
種業振興,不負這一方沃土,盡顯家國情懷
6月6日,在藁城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的試驗田,微風吹過,麥穗搖曳,麥香四溢。“70畝的試驗田里,小麥新品系就有2200多個。”所長楊海川正帶著科研團隊的年輕人為選種作準備。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外強筋麥品種壟斷著我國優質強筋麥市場。”楊海川說,為改變這一狀況,藁城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開始研究培育中國自己的強筋小麥。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藁城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培育出的藁優系列品種累計推廣面積已達1億多畝,覆蓋冀、魯、豫三省。其中藁8901是國內第一個完全替代進口、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筋小麥品種。藁城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被譽為“優質強筋麥的搖籃”。
“石家莊市位于黃淮海麥區地帶,具有農作物制種、技術推廣等多重自然優勢,尤其是石家莊東南片區的趙縣、藁城、高邑等地,具有明顯的地理條件優勢,對發展現代種業,實現育種、繁種、推廣等一體化有天然的幫助。”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劉錄祥說。
土質肥沃的平原,賜予了石家莊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但由于地下水超采,華北地區嚴重缺水。為減少農業用水,緩解水資源極度緊張的矛盾,我市小麥育種團隊在節水優質育種技術方面潛心研究,創新形成了“前水后旱、同一世代水旱復合選擇”節水高產育種方法。在優質品種選育中總結形成了“各世代全程近紅外品質性狀追蹤,高分子量麥谷蛋白亞基分子檢測、分子標記選擇”的小麥優質高產育種技術,破解了節水高產與優質抗逆協同提高的技術難題,構建了節水優質育種的技術平臺,實現了節水高產優質性狀協調提高的育種目標,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推進種業振興,還要加強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育種創新,加快種業領域創新平臺建設。2023年,石家莊市人民政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簽訂了農業科技戰略合作協議。一年來,市院合作的模式,打破了原有以課題組為單元各自為戰的局面,建立了適應當地的新品種、新技術展示評價平臺,促進了優異品種和優秀技術的開發與推廣。
如今,我市小麥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全市433.7萬畝小麥豐收在望。一粒粒凝聚育種人心血的良種,成為廣大農民喜迎豐收的底氣。(記者 張明星 岳金宏 劉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