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弓幸民
民營企業家/博士/政協委員/多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負責人/專碩研究生導師……
一個斜杠,多重身份。
“斜杠青年”在網絡中是指不滿足于專一職業,而選擇多種職業和多元化生活的人群。作為河北納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納科生物)的創始人和總經理,徐蘭舉身上還有很多標簽,但這些標簽的核心都是他對生物制造領域的追求與熱愛。
河北納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外景。河北經濟日報 記者 弓幸民 攝
解決環境問題的新思路、癌癥治療的新突破、恢復青春的膠原蛋白、新材料的便捷生產……正如納科生物所主張的“材料讓生活更美好”,合成生物學和生物制造的魅力,正在將人類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一一變為現實。
納科生物,是河北省第一家以基因工程、基因編輯、數據模擬等技術,規模化生產人源化膠原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聚羥基脂肪酸酯等生物可降解新型材料的高科技企業,產品可滿足醫療、農業、環保、醫美等領域對新材料的需求。
等風來VS追風去
河北納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發酵間。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弓幸民 攝
5月13日,記者走進這座“魔法工廠”,見證了膠原蛋白的“生長”。
近年來,“顏值經濟”產業的江湖格局此消彼長,重組膠原蛋白千億市場蓄勢待發,行業巨頭在膠原蛋白領域持續加碼。
在網絡搜索關于重組膠原蛋白的報道,不難發現納科生物在該領域極強的存在感,作為一家小公司,其已在全國范圍內嶄露頭角。
對徐蘭舉而言,產品從研發到上市,這是“十年磨一劍”的結果。
“等風來”,是徐蘭舉口中的高頻詞,“像我們這種科技型小企業,最重要的是不能追風去,而要等風來。”
在徐蘭舉的電腦上,記者看到2013年他尋找項目合伙人時發送的一封郵件:這是我初步查的一些基因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的情況,此項目如果能成,將會改寫目前膠原蛋白類產品的格局。
如今回過頭看,11年前的這句話足以體現徐蘭舉的前瞻性眼光。
膠原蛋白作為人體組織結構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一種蛋白質。徐蘭舉在科研中經常與之打交道,而當時世界上只有美國的一家公司研發出從人體胎盤中提取人類膠原蛋白的技術,產品價格十分昂貴,1克人類膠原蛋白要賣到10萬元。
“重組膠原蛋白能克服傳統動物膠原蛋白可能存在的多重弊端,如病毒隱患、組織排異風險、功能性、吸收性不確定等,因此在醫用敷料、注射填充物、人工骨支架、人工血管等生物醫學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徐蘭舉介紹。
彼時,徐蘭舉已經在生物制造領域展現了勃勃斗志。
“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創造、創新與進取的內核,迅速追蹤前沿的行動力顯得十分重要。
雖然有巨大的藍海市場等待企業去發掘和占領,但重組膠原蛋白在原料、配方、純度、產量、功效驗證等方面都存在待突破的技術壁壘。從公司起初只有三人的小實驗室出發,徐蘭舉團隊潛心科研,建立起以合成生物技術為平臺,利用基因工程、基因編輯等技術的微生物工廠。它生產的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成為當下熱門的生物合成新材料,如今在面膜、人工角膜、人工皮膚等美容產品、醫療器械的制作中廣泛應用。
截至目前,納科生物已取得國家授權專利23件,核心發明專利10件,填補了我省在該領域的空白,并作為河北省唯一一家企業受邀參加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的《重組人Ⅲ型膠原蛋白》國家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能夠成長,離不開河北的政策風口。這也是徐蘭舉口中的“等風來”。
搶占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河北接連發力。
2023年5月,河北省政府印發《河北省支持生物制造產業發展若干措施》;2023年7月,河北發布全國首部生物制造產業發展藍皮書,同時京津冀聯合發布生物制造產業聯盟倡議書。
徐蘭舉多次強調,“如果沒有這些政策支持,納科不會‘乘風而起’。”
韌勁,讓不可能變可能
納科生物研發生產的重組膠原蛋白產品。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弓幸民 攝
眾所周知,膠原蛋白與皮膚的年輕程度、創傷修復等密切相關。人體的皮膚中,膠原蛋白含量高達72%,維持著人體皮膚的彈性和韌性。而重組膠原蛋白則是指利用DNA重組技術生物合成的膠原蛋白。
徐蘭舉這樣對“重組膠原蛋白”的概念進行通俗解釋:假設人體膠原蛋白分子結構是由三條鏈擰成的一股粗繩,那么“重組人膠原蛋白”就是要通過技術手段完整復刻這樣一股粗繩。
雖然技術原理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卻復雜得多。“密碼子”的復制、轉錄、翻譯過程并不總是順利;合成的蛋白質數量少或者根本無法合成,會導致成本高企,使得這項技術成果難以向百姓普及。
徐蘭舉說,如果一項技術只能躺在實驗室里,無法為人們所用,那么這項技術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科研、創業,擺在徐蘭舉面前的是一道道難題。
怎么堅持下來的?
徐蘭舉回答,靠的是一股韌勁。沒有設備,買!沒有錢,找!
當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的技術路線被打通后,資金問題成了產業化落地的最大障礙。徐蘭舉積極尋找投資人,但無奈很多人對這項技術并不了解。
“聽不懂”“投入太多”“沒有必要”……很多雜音出現在徐蘭舉耳邊,“有時候我的心里對未來應用場景也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我始終保持信心,保持戰略定力,我想是憑著一種韌勁兒。”
就在一籌莫展時,他看到“河北省科技廳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的征集通知,徐蘭舉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提交了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制備方法研究成果的材料,并未對結果抱太大希望。
徐蘭舉稱:“當時的想法是,今年如果沒入選,明年接著再申報。”然而,令徐蘭舉沒想到的是,他們的項目竟然在500多家參評企業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徐蘭舉后來才了解到,這次評審采用了“雙盲”評審機制。
500多家企業遞交的申報材料,全部隱去企業信息。同時,在全國范圍內篩選專家,專家從技術成熟度、創新度、先進度等多維度綜合打分,網評系統自動排名,企業技術成果得分高低全憑實力。
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這次獎勵的力度之大超乎想象。300萬元的獎勵資金成了他們“細胞工廠”建設的重要資金。這份資金支持不僅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更是對他們技術成果的高度認可。
徐蘭舉與納科生物研發團隊在進行實驗分析。納科生物供圖
如今,納科生物成為河北唯一一家能夠實現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量產的企業。而有這樣能力的企業,目前全國也不過寥寥幾家。
因為技術成熟、產業化進程快,納科生物還參與了國家5項膠原蛋白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的制定,讓企業進一步掌握了行業話語權和主動權。
談到今天的發展,徐蘭舉表示,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省科技廳等部門的支持和惠企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國際科技合作示范企業、京津冀科技計劃、河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等支持,讓他們的很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這每一筆資金,都有可能讓一個有闖勁的企業活下去。
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弓幸民 攝
“梧桐樹”與“橄欖枝”
從研究生畢業選擇醫藥研發,到決定創業,再到公司遷址,徐蘭舉的每一次抉擇,面前都有諸多地方拋來的“橄欖枝”。
考慮到河北有全國重要的生物制藥基地,有石藥等5家全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還有華藥微生物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2009年從南開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徐蘭舉選擇回到河北開啟他的創新藥研發之路。
2022年,逐漸嶄露頭角的納科生物,因實驗場地需求計劃遷址。安徽、北京等地再次向納科拋出“橄欖枝”,而在徐蘭舉心中,自己面前正有棵“梧桐樹”。
在他看來,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是生物醫藥產業的高地與熱土,園區的高效辦事和優質服務讓他心動不已。“比如我們需要地下污水處理站,以及發酵設備需要燃氣作動力,而園區并沒有燃氣管道,他們全都幫忙協調、解決好了。既讓我們感覺到關愛,又不會受到干擾。眾多的生物醫藥企業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可以激發碰撞出更多新想法。”他們的支持與關懷讓徐蘭舉倍感珍惜。
對于把河北作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地方,徐蘭舉覺得這個選擇十分正確:“首先河北具有區域和產業優勢;第二個是人才優勢,這里人才聚集,我們很容易招到合適的人才;第三,很重要的是河北的營商環境,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納科的快速發展依賴于我們能夠在這里非常安心地做我們該做的事,不斷地去創新研發,把產品越做越好,也能不斷地吸引資本來助力我們。”
不久前,石家莊復興大街和北三環市政化改造項目全線通車,這條路線成為徐蘭舉最愛的通勤路線。
“留在這里不僅僅因為政策支持、行政審批服務好……近幾年我越來越感受到身邊蓬勃向上的活力。別小看交通條件,能給我們帶來很大便利!”徐蘭舉說,他們公司承擔了多項京津冀聯合科研項目,既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踐者,又是受益者。如今,他與北京、天津的科研團隊、客戶群體交流更方便了。
對于未來在河北的發展遠景,他滿懷憧憬:“營商環境在不斷優化,我將緊緊抓住河北省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帶領團隊深深扎根于這片熱土,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成果轉化。讓更多的科研成果造福人民、造福社會。我相信,納科‘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生物制造企業’的目標終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