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訊(記者 劉瀾瀾 王棋 韓建強)發現變電站設備缺陷1228件,處理重大事故異常457起,避免經濟損失4700多萬元……這些數字, 是對國網唐山供電公司二次檢修中心四級職員、二次運檢一班副班長李征20多年工作成果的總結。數字背后,是他日復一日的堅守和奮斗。
2000年,李征來到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唐山供電公司,從事變電運維工作。這是一項極其枯燥的工作,既要日復一日地在變電站巡查,又得時刻準備著,及時排查解決設備異常。
“變電站是電力傳輸的樞紐,它的正常運行關系著千家萬戶,關系著許多企業的正常生產。”李征說。
剛到變電站工作的時候,李征不懂業務規程、不了解安全規范,甚至連電工的基礎工具——絕緣拉桿都用不好。但“小菜鳥”也有大志氣,實力不夠,就用勤奮來補。
工作中的李征。圖片由本人提供
他全心投入變電站的工作中,遇到問題刨根問底地向老師傅請教,還自掏腰包買資料深入學習,哪里有學習實踐的機會,哪就有李征的身影。憑著這股子鉆勁兒,李征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從實習值班員干到了主值班員,兩年零兩個月便從徒弟干成了師傅,成為本領過硬的“電網醫生”。
不光勤奮,李征在工作中還愛琢磨。變電站的常規驅鳥裝置不好用,他就自學編程,研制出了“變電站專用激光自動驅鳥裝置”,實現了激光驅鳥技術首次在變電站實際應用。
變電站最怕水多,陰雨天氣帶來的電氣設備絕緣下降和短路故障等問題讓大伙兒十分頭疼。
“陰雨天氣帶來的房屋漏雨問題會導致設備損壞,造成停電事故,所以我們想研發‘變電站智能防汛監控系統’,來實現對房屋漏雨情況的監測和預警。”李征介紹。
可是研發過程并不順利,在研發關鍵傳感器部件時,李征咨詢了很多專家和科研院所,得到的答復都是“不可能”“國際上沒有先例”。
“都說做不了,我們就自己查閱了許多資料,設計了方案,開始自己嘗試。”李征說。
李征和同事們進行研討。圖片由本人提供
李征和團隊成員經過千余次計算機模擬驗證,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終于攻克了關鍵傳感器技術難關,研制出集微氣象智能預警、室內滲漏監測、主動防護、自動防倒灌及站內排水等功能為一體的“基于AI的變電站智能防汛監控系統”,這項成果填補了國際智能防汛技術的空白。
參加工作以來,李征共完成科技創新成果68項,獲得國家專利121項,4項科技成果填補行業空白,累計創效達9500多萬元。
新技術在分享中才能應用和提高。2013年,由李征領銜的“李征勞模創新工作室”建立。從創新個體到“人才鏈條”,從小發明到“大特色”,李征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