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城滿族自治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是中國北方的板栗栽植核心區,有“中國板栗之鄉”的美譽。寬城板栗栽培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當地百年以上樹齡的板栗樹有10萬余株,現存最古老的板栗樹已有700余年樹齡。
近年來,寬城將“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動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農業產業發展等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富民強縣的特色支柱產業,為農民增收,為山川添綠。
寬城板栗關鍵詞云圖。
綠蔭深處蘊深情 青山綠水間的傳承
農民收獲板栗。劉環宇 攝
當下正是板栗嫁接的農忙時節,在寬城板栗核心種植區——艾峪口村,板栗種植戶張全成忙著挑選合適的砧木和接穗進行板栗樹的嫁接。張全成在砧木上切出平滑的切口,然后將接穗插入其中,再用細繩綁緊。“希望今年還是個豐產年。”張全成說。
寬城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富含鐵元素,非常適宜板栗的生長。如今,全縣板栗種植面積達72萬畝,擁有4300萬株板栗樹。2023年,寬城板栗產量達4.6萬噸,總產值約5.67億元。據統計,74.3%的寬城農民將板栗收入列為家庭重要的收入來源。
板栗與當地人的社會文化生活密切相關,與板栗相關的物質文化、風俗習慣、行為方式、歷史記憶等文化特質滲透到當地傳統生產、節慶等活動中。
“我們的好日子離不開栗子樹。早些年缺糧的時候,栗子就是大家活命的口糧。村里孩子們上學的錢,蓋房的錢,大多數是用栗子掙來的。”張全成說,板栗樹是大家眼中的“搖錢樹”“鐵桿莊稼”,是一家人生活的保障。把板栗樹栽培好、守護好,成為一代代寬城板栗種植戶的傳統和使命。
因“傳統”贏得殊榮 因獨特而精彩
山地板栗林景觀。
正是由于當地人對板栗的深厚感情,板栗傳統栽培技術得以在寬城傳承和發展。近年來,寬城獨特的林農復合栽培體系引起了世人的注意。2023年,“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寬城也成為板栗品類全球首個獲此殊榮的遺產地。
以板栗栽培為核心,結合梯田聚水保土、農林間作、發展林下經濟的模式,寬城形成了傳統板栗栽培系統的梯田—板栗—作物(家禽)復合種養體系,這是一種可持續的有機農業生產模式,是維護當地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
在艾峪口村,板栗種植戶巧妙地在坡地上修筑梯田種植板栗樹,在林下套種甘薯、南瓜、大蔥等低矮農作物。在平坦的山麓山谷地帶,當地則實行板栗與大豆、玉米、谷子等作物的間作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還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此外,農民還依地形修建“魚鱗坑”“水平撩壕”和梯田,以調控徑流、保持水土。
在林下,當地農民飼養了雞、鴨等家禽,家禽取食林下的雜草和害蟲,其糞便成為板栗樹生長的肥料,形成了獨特的林下生態微循環。
栗蘑是一種生長在板栗樹林中的食用菌,也是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產出的主要“副產品”之一。味道好、營養價值高的栗蘑也成為了寬城農民致富的新希望。當地農民搭建起食用菌大棚模擬栗蘑生長環境,并利用板栗樹的枯枝落葉進行人工培育,發展起了栗蘑產業。一個循環下來,既能收栗子,又能收蘑菇;既能養雞,又有了天然肥料,還解決了蟲害,一舉多得。
“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是當地民眾為了適應特殊生態環境,不斷摸索形成的一個融入了生活方式、生產技術、生態景觀與文化的復合體系。”寬城滿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井永說。
寬城地形以山地為主,農民根據不同地段自然條件的差異,將板栗林與其他各種植被類型,如油松林、農田等進行合理搭配,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山地景觀。
打造區域公用品牌 板栗鋪就發展新路
一家板栗深加工企業的工人在生產線上忙碌。劉環宇 攝
近年來,寬城打造了“寬城板栗”區域公用品牌,積極扶持板栗產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民致富。
挑揀、裝袋、稱重、密封……在承德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栗食品)板栗深加工車間,工人們正忙著加工即食板栗系列產品。神栗食品是當地的龍頭企業,生產的板栗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企業成立了板栗合作社,吸納近3萬戶農民成為合作社成員。神栗食品為農戶提供果樹田間管理、技術服務、農資供應、產品銷售等服務,逐漸形成了“公司+農戶+基地”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為了對板栗栽培系統進行有效保護,寬城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和加快板栗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強化苗木、資金、水利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及板栗產業發展。
寬城縣委書記張成表示,寬城將繼續堅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總要求,不斷增強傳統板栗栽培系統保護與發展的內生動力,讓農業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傳下去,成為農民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