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萬物競發,記者近日走進雄安的街道、社區和公園,發現一些地名里“藏”著這座新城火熱建設中的“變”與“不變”。
平地起新城。地區發展之變,直接體現在地名的變化中。
晨光灑向大地,記者沿著“融智路”由北向南步入雄安互聯網產業園,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的三個互聯網產業在建項目相繼映入眼簾。
這是位于雄安新區啟動區內的中國電信智慧城市產業園建設現場(3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在這片位于容城縣的土地上,一個高新技術產業園形態漸顯。未來,這里將“融”國內外優質互聯網企業、研發機構和國家級實驗室之“智”,為雄安新區打造數字城市提供重要支撐。
“我來雄安三年了,目睹了產業園一座座樓宇從空地上拔地而起。雄安未來將是一座智慧城市,我們在此先行先試,通過科技創新助力智慧城市建設。”中電信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創新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賈夢霜說。
在“文德路”和“勤學街”的交叉口南側,記者看到了北京四中雄安校區和雄安史家胡同小學,校園內寬敞干凈,操場和各類體育設施應有盡有。更南側不遠處,雄安北海幼兒園里傳來了孩子們玩耍嬉鬧的聲音。
這三所學校是北京市以“交鑰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區建設的成果,2023年陸續投入使用后,雄安的孩子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京雄教育協同發展的碩果。
臨近中午,記者在幼兒園門口碰到了等候孫女放學的居民趙立民。“現在孩子的教育條件真是好。美術、科技、烘焙……課程特別豐富,我們小時候哪兒上過這些課呀。孩子在這兒能享受北京的教育資源,我們做家長的放心多了。”趙立民說。
2023年9月13日,雄安史家胡同小學學生在操場做體操(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地名,是一方水土的“名片”,既傳承著歷史文化,也承載著美麗鄉愁。在雄安,記者也發現了一些地名中的“不變”。
雄安所在區域,在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南趙北”之地。橫跨安新縣和雄縣的白洋淀“上承九河、下注渤海”,素有“華北明珠”之稱。抗戰時期,這里是“淀上神兵”雁翎隊英勇殺敵的戰場。
于是,“燕趙大街”“海岳大街”“九河大街”“雁翎大街”等地名應運而生,成為展示雄安新區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精神風骨的重要符號。
伴著夕陽余暉,沿著“雙文街”一路前行,記者被南文營社區養老驛站的熱鬧氛圍吸引了過去。推開門一看,有人下棋,有人打球,有人練習書法。十余位朗誦愛好者在大廳里圍坐一圈,正在為即將到來的“五一”表演進行彩排。
2023年5月23日,南文營社區居民在養老驛站活動室練習書法。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作為回遷居民,大家對“南文”和“南文營”兩個詞再熟悉不過了。
“以前,俺們這兒的兩個村就叫南文村和南文營村,現在改叫南文社區和南文營社區了,‘雙文街’也是這么來的。”居民張振剛說,回遷以后,居住環境變好了,基礎設施豐富了,身邊還是熟悉的鄉親們,自己很快就適應了新生活。
在這座充滿現代化氣息的新城,有很多用原有村名命名的道路、小區。對于容東、容西和雄東等新建片區的12萬回遷群眾來說,這些留存下來的村名地名,承載著人們割舍不斷的鄉韻鄉情。
雄安新區地名“變”與“不變”的背后,離不開多個群體的共同努力。
據悉,雄安新區在啟動地名命名工作之初編制了《河北雄安新區地名命名規范與部分地名意向性命名方案》,為地名落地提供了可靠依據,并率先在全省成立地名協會、地名專家咨詢委員會,在全國范圍內吸納了112名經驗豐富的高校學者、行業專家、本土鄉賢等,為新區地名“問診把脈”。
這些地名涉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用而不覺中服務著雄安新區的建設發展。(記者 蘇凱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