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15日)是第9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今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宣傳教育活動的主題是“總體國家安全觀·創新引領10周年”。2014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并強調,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今年是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十周年,也是開辟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的十周年。十年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指導實踐,已經深入人心,取得顯著成效。
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
總體國家安全觀關鍵在于“總體”,突出的是大安全理念。它既包括傳統的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又包括非傳統領域的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發展至今,還涵蓋了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極地安全、生物安全等諸多領域。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一個開放的戰略思想體系,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與時俱進。
西南政法大學國家安全學院院長、教授馬方:“總書記在2014年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時候,這些風險并沒有完全顯現出來,在這個時候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是非常超前的,打下了一定的思想體系制度基礎,才有了今天能夠從容地應對百年大變局所帶來的風險。總體國家安全觀,最重要的一個思維是要有底線思維,要有風險防范意識。”
當前,國家安全面臨的內外形勢日趨嚴峻復雜,國家安全問題的復雜程度、艱巨程度明顯加大。因此國家安全格局、安全體系和統籌內容也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和調整。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楊明杰:“從安全上看發展,從發展上來尋找安全助力,也就是統籌發展與安全,這個變化是最大的。大家的認識也是在十年中對這個理論不斷理解、不斷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理論的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統籌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基層基礎,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既有繼承,又有創新,標志著我們黨對國家安全實踐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達到了新高度。
在中國農科院的國家種質資源庫新庫,研究員辛霞向我們介紹她剛剛收到的一批種子。國家種質資源庫新庫被稱為我國農作物的“諾亞方舟”,它的設計庫存容量是150萬份,居世界第一。
據介紹,國家種質資源庫現在保存有糧、棉、油、糖、果、菜、茶、桑等重要農作物的種子、種質資源。
2021年《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實施以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全面展開,2023年底如期完成,覆蓋2323個縣,這次普查摸清了我國種質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等家底,做到應收盡收,應保盡保。2021年9月投入試運行的國家種質資源庫新庫正是為此建立。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儲玉軍:“國家庫是國之重器,種質資源安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如果不及時收集,喪失掉,就像把國寶丟掉了,這是有歷史責任的,所以早一天抓,早一天見效,早一天把它放在庫里才能安心。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抓好種業振興,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在總書記心里有著特殊的分量。
馬方:“地區國家、大國之間的競爭,對糧食的生產儲存消費、供應鏈帶來了一定破壞。如果沒有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就沒有風險防范意識,有了底線思維的指導,先發現風險,之后完善相關的保障體系和制度,才能維護糧食安全。”
在發展中必須考慮安全的因素,同步決策部署。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從全局來判斷識別風險,并提出應對風險之策,它所包含的安全領域是開放的、動態的,這些領域之間也是互相影響。
楊明杰:“總書記所說的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手里,現在糧食價格穩定,供應更加豐富,并沒有因為世界糧食市場的變動影響到每個人的飯碗,這種變化是來自每個人的身邊,跟每個人呼吸到什么空氣、吃到什么東西緊密相關,這就是總體國家安全觀。”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統籌發展與安全”是貫穿全部內容的一條主線。“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地位由方法論層面提升到了戰略部署高度,成為新時代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指引。
楊明杰:“現在提出用高質量的安全格局保障高質量的發展格局,這兩個格局的互動就形成發展中更有安全的保障,同樣在保障當中又享受著更多的發展紅利。”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占國土面積五分之一的長江流域養育了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生產了全國三分之一的糧食,是中國經濟增長最有活力、最具潛力的生態區域。同時,長江還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
長期以來,受諸多人類活動影響,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急劇減少,珍稀特有物種全面衰退,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長江陷入了“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
為恢復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國家作出了長江“十年禁漁”的重要決策。今年是長江禁漁實行的第三年,一度難見蹤影的江豚竟然成群出現在了江面。
長江“十年禁漁”在我國生態資源保護史上前所未有,是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采取的,共抓大保護、保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對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長江禁漁實行三年來,標志性物種長江江豚數量首次止跌回升,魚類資源量明顯回升,生物多樣性呈現可喜的恢復態勢。
馬方:“總體國家安全觀為什么叫‘總體’?比如在生態領域,環境生態的破壞導致經濟的破壞,經濟無法進行發展,又在社會面帶來很大的影響,最終傳導到政治安全領域,所以并不是一個單一的領域,一個領域的風險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或者發現之后沒有進行化解,它的風險就會逐步蔓延擴散出來,國家安全體系或者國家安全生態會受到破壞,這個就是所說的‘總體’。”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把國家安全貫穿于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才能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
楊明杰:“有了安全才有發展,但是沒有發展談不到安全,這是‘一體兩面’,現在是體現在方方面面。談到國家安全的治理部門,每個部門的安全意識、安全職能,都在十年中去尋找在總體國家安全觀中的定位。”
面對國家安全形勢的新變化、新特點、新趨勢,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去回答這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安全交叉學科平臺首席專家、教授黃大慧:“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新時代指導國家安全工作的一個根本遵循和指導原則,同時也促進了國家安全學學科的誕生和發展。”
楊明杰:“國家安全成為一級學科以后,為將來可能遇到新的國家安全挑戰進行人才準備、專業的準備。這樣將來未來十年,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之下,我們國家應對安全領域的風險挑戰,應對的能力會更強、更專業、更有效。”
總體國家安全觀開辟了國家安全治理新路徑,為推動我國實現由大到強的歷史性飛躍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引。有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引,必將匯聚起護航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強大力量,必將形成一體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強大合力,讓新時代每一個中國人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