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五良”合力,挖掘“耕種管收”增產潛力
我省今年夏糧單產提升有了“硬支撐”
3月28日,在景縣龍華鎮志清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方連片的麥田中,麥苗如綠毯般鋪展。
走進麥田,志清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志清拔下一株麥苗。“這麥苗又高又壯,如果后期沒有大的災害,抓好麥田管理,今年肯定又是一個豐收年。”高志清充滿信心地說。
我省小麥播種面積3356萬畝,較上年增加6.5萬畝;當前,小麥主體麥田長勢持續向好,一、二類壯苗占比達到92.5%,較冬前提高2.3個百分點……當天,全省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在景縣召開,會上發布的一組數據讓人信心倍增。
眼下,冬小麥順利返青,正陸續進入起身期,全省迎來了春季麥田管理的關鍵階段。而好苗情,無疑為夏糧豐收奠定了基礎。
如何在好苗情的基礎上,進一步保證多產糧、產好糧?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要集聚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合力,挖掘地種肥藥各要素、耕種管收各環節的增產潛力,實現大面積夏糧單產提升。
糧食要高產,良田是保障。
近年來,我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打造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節水增糧能力顯著增強。
高標準農田“高”在哪?望著眼前的麥田,高志清說,這塊麥田推廣使用了節水灌溉等技術,實行機械化作業,成本降了一大截,一畝地還增產500元。在他看來,高標準農田,就是農民眼中的“寶”。
今年,全省各地將加快推進350萬畝增發國債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優化項目布局、加大資金投入,并強化質量監管、完善管護機制,確保年底全部完工。
有良田,還得有良法。
打開大屏幕,地塊分布、土壤墑情、苗情長勢等信息,在智慧農業平臺上形成一張曲線圖。坐在辦公室,看著屏幕,景縣興豐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理孫濤就能掌握這些信息。
“原來看農作物長勢,是不是該澆水了,有沒有病蟲害,都必須到地里去,不僅耗時,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孫濤說,2022年,他們引進了智慧農業平臺,平臺與埋在地里的傳感器相連,實時收集濕度、溫度等信息,精準掌握農作物長勢、土壤肥力、土壤墑情、病蟲草害等情況。該平臺的應用,使糧食產量提高10%以上,人工成本更降低80%以上。
近年來,我省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數字化,不斷推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以智慧農業建設為主體,從數字監測、智能生產和精準作業三翼發力,構建了“一體三翼”智慧大田生產模式。目前,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智慧化率超過50%,畝均增產20%,節本增效25%以上。
針對制約單產提升的突出瓶頸,今年,我省將組織科研院所、農業企業以需求為導向,在育種、栽培、植保、土肥、農機、防災減災等方面開展協同創新,探索高產技術集成新模式,增加關鍵核心技術、優良品種、高性能農機等供給。同時,將加快選育高效節水抗逆優良品種,大力推廣生物育種,研發推廣高性能農機,以裝備提升促單產提升,并加強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進一步提高關鍵技術普及率,確保集聚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五良”合力。(河北日報記者 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