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河北造”電影不僅僅講述了一名擺脫命運桎梏的女性……
《孔秀》,有力量的追夢者
電影《孔秀》海報
王超導演在石家莊市老煤機廠,為電影《孔秀》拍攝選景。
影片簡介
電影《孔秀》改編自石家莊作家張秀珍的半自傳體小說《夢》,講述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印染廠女工孔秀擺脫婚姻桎梏,在撫養孩子之余獲得文學滋養,成為一個作家的故事。影片中的孔秀經歷了兩次失敗的婚姻,她不再期待通過婚姻獲得庇護,而是意識到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進而覺醒為一名獨立女性。
一部改編自河北作家的小說、由河北人主創、由河北人出品的電影為何能讓人產生感情共鳴?一部沒有花費巨額資金進行包裝純河北風味的中小成本影片,為何在國際國內贏得高度贊譽連續斬獲多項大獎?看完由王超導演,董云州、王超編劇,沈詩雨等人主演的電影《孔秀》,這些疑問就會找到答案。
表達女性力量,
獲多項國際電影節大獎
3月8日,由王超執導,青年演員沈詩雨領銜主演,朱棟青、王學東、于清斌等聯合主演的電影《孔秀》在國內公映。這部表達女性力量的影片榮獲第70屆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第18屆歐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并于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名導新作”單元進行了中國首映。
從原著到出品,
電影深深烙下河北印記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孔秀》是一部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由河北人主創和主持拍攝、出品的作品,從原著小說到出品公司、制作團隊,再到拍攝取景地等都深深烙上了河北印記。影片主要在石家莊拍攝完成,取景地包括石家莊市區、井陘縣、趙縣等地。河北的故事,河北人熟悉的環境,使得電影《孔秀》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傳遞出河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沉淀,以及燕趙兒女勤勞、善良、堅韌、奮進的優秀品質。
導演王超曾深情表示,他感謝河北和石家莊讓《孔秀》這部電影順利拍攝完成并與觀眾見面,“《孔秀》是我執導的第一部有原著基礎的電影,之所以拍這部電影,首先是被原著作者張秀珍的故事打動,另外一個是張秀珍女士的女兒,也是本片的出品人楊敬,她用巨大的愛和力量支撐我們這部電影從最初籌備到最終完成”。
“女主角”張秀珍
堅韌執著的追夢者
張秀珍是石家莊人,電影也全部在石家莊拍攝,隨著這部影視作品的上映,張秀珍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張秀珍因為家庭原因初一輟學,過早地挑起家庭生活的擔子,先后分配到石家莊市化肥廠、石家莊市第一印染廠工作,經歷了兩段失敗的婚姻,一路走來,繁重的工作和傷痕累累的感情生活都沒有讓張秀珍放棄文學夢。
對她來說,文學創作并不簡單。但她沒有輕易放棄,練讀、練寫、背誦......她平均每天要伏案創作十幾個小時,創作期間,一直本、筆不離身,不管是外出旅游,還是出門逛街,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她就插空寫上一段。
2012年,張秀珍終于創作完成了這部20萬字的長篇小說——《夢》。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秀珍的女兒楊敬聽同學張阿莉說,有個叫王超的導演想拍一部以工人經歷為題材的電影,于是,她便委托張阿莉將《夢》發給了王超導演。導演看到張秀珍的作品后非常滿意,最終,經過3年的辛苦努力,根據張秀珍的半自傳體小說《夢》改編成的電影《孔秀》拍攝完成了。
在大銀幕上看到了自己的作品,張秀珍感慨萬千。當了一輩子工人,懷揣了半生作家夢,張秀珍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小說能登上這么大的舞臺,被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人看到。
導演王超結緣
石家莊“孔秀”
談起自己與石家莊作家張秀珍的小說《夢》如何結緣以及為什么要把“孔秀”搬上熒幕,導演王超有很多感慨。
他說:有一天,我老婆的朋友拿來一本他媽媽的小說,他媽媽在80年代是石家莊一個小有名氣的工人作家,到了快七八十歲的時候寫了一本半自傳體的小說《夢》,回憶她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真實經歷,我看完就很感興趣。我也是那個年代的人,書中那些人情世故、單位關系、家庭生活我都很熟悉,但真正觸動我的是小說中主人公孔秀的兩次失敗的婚姻,我感覺當代到處都是這種婚姻的影子,這個小說能夠找到一種巧妙的視角去打通過去和現在的關系,從一個新鮮的視角,對于這個時代進行思考。
“我沒有把孔秀看成一個最終的勝利者,她內心有自己的遺憾。命運是平等的,孔秀有笑有淚都熬過來了,無論是身為人還是身為女人,她擔當過,而且這個擔當是自己的選擇。我想告訴觀眾,不管你是成功者、失敗者,我們對命運本身都要充滿敬意。不要說我是一個失敗者,我這一輩子就心灰意冷。每個人就是像孔秀一樣踏踏實實認準自己的路,踏踏實實地知道什么是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然后走完自己的一生。”王超說。
眾說《孔秀》
影片不僅僅是勵志和懷舊,也是對于那個思想解放的年代人性覺醒的描寫與刻畫以及高揚的理想主義旗幟,對當下、對未來都具有啟迪意義。電影《孔秀》是一部載入河北電影發展史冊的好影片,也是能在中國電影百花園里留得住的電影。
——影片策劃、河北省廣播電視協會會長何振虎
很多文藝作品都靠強烈的刺激來推動情節、吸引觀眾,但電影《孔秀》不依靠強烈的刺激,不追求大的起伏,而是從容不迫地抓住小人物小事件,用平凡的甚至瑣碎的小事,成功地把觀眾帶入到電影中,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同時也充分說明了創作團隊的自信。
——著名作家韓少功
作為當代紡織人,我要向孔秀致敬、向張秀珍女士致敬。影片中的故事讓我感受到了一名普通女工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所表現出來的頑強奮斗精神,這值得我們學習。
——石家莊常山紡織集團職工楊普
(綜合河北電影、河北日報、南方都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