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石家莊高新區的河北智昆精密傳動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工業大學合作攻關,打破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技術壟斷,實現高精密減速機國產化;位于邢臺威縣的河北利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南開大學進行聯合攻關,解決了吸附樹脂研發的難題……如今在河北,很多企業都活躍著京津各領域專家的身影。
平時生活工作在京津,利用空閑時間到河北企業做“技術外援”,這些與河北企業結緣的京津“最強大腦”、特聘專家,成為“周末工程師”的升級版。他們為產業發展把脈問診、獻計獻策,解決了一個個現實難題。這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為“協同”寫下生動注腳。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棋局里,人才是“關鍵一子”。十年來,三地人才共享早已成為常態,柔性引才體現在眾多領域。人才更通暢、更高效地流動起來,三地間人才脈絡越來越密集,技術聯系越來越廣泛,人才優勢不斷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人才聚,創新強。緊貼產業發展實際,才能更好激發企業引才動力、釋放人才內在活力。加快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步伐,才能更好發揮人才優勢,推動產業發展。來自北京的設計圖紙,在保定市滿城區的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變為一列列嶄新的地鐵列車。“北京研發、河北制造”的模式強化了兩地的人才交流和技術融合創新,帶動了環京地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
以協同創新推動產業協作,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突破的根本動力。隨著越來越多的京津創新力量向河北延伸,各領域人才種下的一顆顆創新“金種子”,正在燕趙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2013—2022年,京津冀協同創新指數從100增長到297.6,年均增速為12.9%。躍動的數字,反映出京津冀之間人才交融愈發頻繁,科技創新優勢不斷疊加。
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負責人張曙光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到保定工作、生活8年多來,從“分不清哪條街哪條路”到“愛上吃驢肉火燒”,再到“沿著環城水系慢跑健身”,融入、愛上了這座城。在北京工作生活20多年的黃武陵,2022年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來到雄安創新研究院,從事自動駕駛、智能交通等技術的研發。隨著雄安新區智慧城市建設不斷推進,這里也成為黃武陵心中“最好的試驗場”。
一幕幕鮮活的場景,記錄著京津冀手越牽越緊、心越貼越近的動人現實。創新驅動的本質是人才驅動,十年協同路,處處閃耀著人才之光。人才有活力,方能讓創新的“春水”奔涌向前,催動協同創新之花結出更多豐碩果實。(賈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