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魚嘍!”臨近春節,河北省遷安市夏官營鎮洪莊村的冷水魚養殖場迎來豐收,工人們忙著出魚以供應市場。
在位于洪莊村的遷安市利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工人馬海軍抓起一條鱘魚裝進袋中,然后灌水、封口、注氧。“這樣包裝的魚能存活兩三天,下鍋前都是活蹦亂跳的。”馬海軍說,春節市場上這樣新鮮又美味的鱘魚供不應求。
洪莊村既不臨河近湖,周邊也沒有水庫,這里能建起冷水魚養殖場,靠的是村里百余畝廢棄礦坑的冷水資源。
“這里的廢棄礦坑有百米深,夏季天氣最熱時坑底深層低溫水只有11攝氏度左右,且經過水質檢測,酸堿度、重金屬及亞硝酸鹽等指標都合格,非常適合養殖虹鱒、金鱒、鱘魚等冷水魚。”遷安市利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偉說。
2019年,高偉瞄準了這里的先天條件,投身村里的廢棄礦山轉型利用工作,并開發冷水魚養殖,目前已建起27個養魚槽,每年產魚約30萬斤,主要銷往京津市場。
償還環境舊賬,不能再欠新賬。記者看到,這里的養殖尾水經過處理后又回到礦坑循環利用。養魚槽上方還鋪設了光伏發電設施,產生的電量除了滿足養殖設備運轉,剩余電量上網銷售每年還可產生約20萬元收益。
這樣的廢棄礦坑,高偉已開發利用了三處。在遷安市夏官營鎮上莊子村,原本廢棄的礦坑已建成百余畝生態養殖基地,養殖草魚、鱸魚等魚類。春夏季節,公司還會依托浮體材料種植生菜、空心菜,實現了“魚菜共生、種養結合”。
唐山市食品藥品綜合檢驗檢測中心相關負責人王亞輝告訴記者,為保障春節期間食品安全,工作人員前段時間到養殖場抽取虹鱒、金鱒、鱘魚等樣品各3斤帶回實驗室,經檢測,這些樣品魚諾氟沙星、氯霉素等16項藥殘檢測指標全部合格。
“過去村里靠開礦紅火過一陣,但礦產開采完了,遺留的礦坑就跟瘡疤一樣?,F在經過修復和再開發,不僅讓環境變美了,還發展起了一份新產業。”馬海軍說,有賴于養魚場的建立,他在家門口就可以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遷安因礦而興,但也因多年開采給當地留下了上百個廢棄礦坑。近年來,遷安在實施礦山修復治理的過程中,探索將生態修復和產業轉型融合推進,目前已累計實施礦山修復3萬多畝,使得廢棄礦山重煥生機。(記者鞏志宏、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