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尺講臺到生產研發前沿,從“開拓”荒地到見證企業“拔節而長”,從“北漂”變身“新天津人”……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間,鐵科縱橫(天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科縱橫”)副總經理于軍跟跑“軌道上的京津冀”,成為這一國家戰略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受益者。
“能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同頻共振’,我與有榮焉。”今年53歲的于軍激動地說。他慶幸自己十年前作出的勇敢決定,讓自己實現了更大的價值。
2014年,因妻子工作崗位變動,于軍放棄了蘭州交通大學的教師工作,入職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科院”)。“變的是工作地點,不變的是對軌道交通領域的一腔熱忱。”于軍說。
這一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鐵科院積極把握這一歷史性機遇,決定將部分業務遷出北京,并瞄準產業化發展新賽道,謀求新發展。歷經多輪選址調研,鐵科院最終決定“落子”天津市武清區,并成立鐵科縱橫,主要生產軌道交通制動系統和牽引系統。
對于軍來說這意味著新的開始。“我國鐵路發展必須有人能在關鍵時刻‘撲’上去。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提出給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我愿意接受新的挑戰。”于軍說。
2月4日,鐵科縱橫(天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軍在生產車間檢查安全生產情況。新華社發
從2014年底公司注冊,到2016年底一期生產性項目建成,再到2018年產值超過8億元……身著灰色工作服的于軍望向公司的照片墻感慨萬千,這里記錄著公司在武清區“萬丈高樓平地起”的歷程,也承載著于軍參與公司選址、廠房規劃設計等拼搏奮斗的回憶。
得益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優質的營商環境,鐵科縱橫的建設、審批、投產速度都特別快。“2016年4月一期項目開工前,我們辦理手續只用了93天,打破了當時武清區審批項目的紀錄。”于軍說。從2016年底一期項目落地到2022年底六期鐵科金化公司投產,鐵科院在武清區的產業化發展始終走在快車道。
走進公司的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各類夾鉗從生產線上魚貫而出,平均每天都有超過300套制動夾鉗和牽引變流器從這里下線,后續被裝載到復興號、和諧號高鐵上,保障列車安全運行。
于軍自豪地介紹:“以復興號為例,時速350公里的列車,通過我們的產品可以在133秒內完成制動。”
此外,為了服務“軌道上的京津冀”發展,鐵科縱橫不僅深度參與天津城市地下軌道交通建設和智能城市軌道交通改造項目,還將產業鏈上下游延伸至北京、河北兩地。“生產夾鉗的原材料來自河北,生產出的產品則廣泛應用在京津兩地的城市地鐵上。”于軍說。
鐵科縱橫的發展也吸引了一批從事制造、表面處理、檢修檢測、倉儲等軌道交通領域的配套商來到武清。于軍認為,得益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企業的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產業鏈韌性更強。2023年公司產值達12.3億元,2024年預計會穩中有進。
2月4日,鐵科縱橫(天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軍在生產車間檢查生產培訓內容。新華社發
隨著京津冀“一小時交通圈”的形成,越來越多企業員工選擇像于軍一樣在武清定居。“乘坐京津城際高鐵,不到半小時就可抵達北京和天津市區,不論是走親訪友還是休閑旅游,都非常方便。”于軍說。
放眼未來,于軍希望在京津冀這片熱土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職業力量”,助力“軌道上的京津冀”快速發展,繼續與區域發展“同頻共振”。(記者 宋瑞 參與采寫 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