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邢臺,說起年畫不得不提被稱為木版年畫“活化石”的邢臺內丘神碼。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花花綠綠的神碼年畫,圖個吉利,更是一份寄托。1月16日,記者來到內丘縣魏家屯村,采訪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魏進軍。他用48年守護這份民間藝術,傳承神碼雕刻和印刷,并與時俱進,創新神碼圖像種類和生產方式,讓木版年畫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摞摞神碼傳遞濃濃年味
從邢臺市區驅車不到1小時,便趕到內丘魏家屯魏進軍家。65歲的農村藝人魏進軍,沒有過多客套,便帶記者來到他家北屋,是一客廳兼臥室的碩大房間。
屋內地上、桌上、茶幾上及置物架上,擺滿了一摞摞顏色鮮亮的神碼。記者注意到,灶神、天地、門神、財神等,每摞都是不同的神碼,色彩絢爛而富有美感。
“有百十種呢,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看到記者的疑惑,魏進軍解釋。隨后,他又帶記者來到隔壁屋內,其地上和桌上也都碼放著各種神碼。
“一年的備貨,都是在這兩個月售出。為方便拿取,神碼就擺在地上。”魏進軍說,每年臘月,就會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銷售季。他幾乎每天出門送貨,還有人上門取貨。
手工年畫留下傳統味道
“這些神碼都是機器印刷品,手工印制的正逐年減少。”魏進軍說,機器印制的神碼齊整、出貨速度快,價格也便宜。因他的年齡越來越大,僅憑人工印制,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不過,雖然手工印刷質量沒那么整齊劃一,但更有傳統的味道,即便是價格相差很多,還是有不少人慕名尋找訂購。
片刻,魏進軍提來一個折疊座椅大小的印刷臺,擺在桌子上。在印刷臺上卡好紙張,根據紙張長短把木版固定好。隨后,他右手拿刷子蘸上顏料,在木版上來回刷幾遍,翻過來一張紙覆在上面,用搟子來回搟壓,一張神碼印制完成。蘸墨、刷版、取紙、搟壓……一張張圖案清晰的神碼年畫,在他動作嫻熟的一連串動作中完成。
“這是單色的小神碼,印一遍就完成。”魏進軍說,中大神碼多數是彩色,即黑黃紅綠四色。中大碼神碼尺寸大,操作難度大,且一個顏色印一遍,一張神碼需要印制四遍,因此,手工印制成本高。
在另一間屋內,還放著普通餐桌大小的中大神碼的印刷臺。
“這些手工印刷臺,用得越來越少了。”說著,魏進軍來到機器印刷間,屋內放著一臺印刷機。“這機器跟印書、印卷子的一樣,模板是我自己制作的。”魏進軍說,他購買PS版后,把各種神碼制作成模板進行批量印刷。機器一天印幾千張,手工一天才幾百張。
堅守神碼藝術48年
魏進軍介紹,木版神碼在他家已延續十三四代,但具體多少年,他也說不清。耳濡目染中,十多歲的他都能印制小神碼。在那個年代,他就是為了能買塊肉、掙個零花錢。十七八歲時,他已掌握雕刻木版、手工印刷等工藝,行行在手。
“農忙種地,農閑時雕刻印刷,雖掙不了大錢,小日子還能過。”魏進軍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村從事手工神碼印制的家庭不少。隨著社會的發展,僅靠印制神碼,已不足以養家糊口。2000年以后,從事這份手藝的家庭已所剩無幾,就在他快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一次市里民俗文化考察走進他家,又激起了他內心對這份藝術的堅守信念。
“現在,三個兒子都外出打工,家里只有我一個人干。”魏進軍說,自己喜歡神碼年畫,還要照顧90多歲的老父親,他就選擇了在家堅守。為適應社會發展,2003年,他第一次購買了印刷機自制模板,實現神碼年畫的批量印刷。5年后,他對印刷機進行更新,2019年再次購新。
塊塊木版都是藝術品
“這只是木版的一小部分,還多著呢!”魏進軍從里屋拿來兩兜神碼木版。記者看到,這些木版多為黑色或紅色,少數是原木色。帶顏色的,是已印刷用過的。仔細查看,每塊木版圖案清晰、人物形象逼真、線條流暢。
魏進軍說,他家印制的百十種神碼年畫中,多數圖像都是老輩傳下來的,只有少數是自己創作出來的。“我創作的摩托車神和汽車神木版,都已獲得了版權。”魏進軍說,時代在發展,神碼的種類也要 " 與時俱進 "。還有鐘馗和狀元兩個木版已雕刻完成,正準備申報版權。說到為何會雕刻這兩個形象,他說,十年前參加的一次民俗文化活動后,他感覺自己應該再有拿出手的作品。有了這一想法后,他便琢磨雕刻圖案,通過網絡找靈感,融入神碼圖像風格,最終,確定了兩個木版的人物形象。 “經常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雕刻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工完成。”魏進軍說,他將繼續努力創作更多年畫作品。
魏進軍說,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不時來他們村考察,并在多個城市舉辦內丘神碼藝術展,宣傳這項民間年畫藝術。同時,他也定期走進學校,為學生授課,讓學生感受神碼年畫的魅力,傳承神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