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塊地,還是種糧食
玉田縣西廠村又分紅啦!
“王洪林家,6.31畝地,7572元!”確認、簽字、領錢,1月15日下午,在唐山市玉田縣窩洛沽鎮西廠村土地分紅現場,59歲的王洪林接過厚厚一沓“紅票票”,笑逐顏開。
“自從村里有了合作社,我這個已經有20多年不種地的農村人又吃上了‘莊稼飯’,還越吃越香了!”王洪林說,今年,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種糧迎來大豐收,畝產小麥、玉米共約2700斤,每家畝均分紅1200元,比去年多了100元。
還是那塊地,還是種糧食,王洪林家的收益卻年年增高,這得益于西廠村“抱團”種糧。近年來,該村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把全村耕地從村民手中統一流轉到村集體,實行統一耕種、統一管理,實現了種糧增效、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可早些年,村里的糧田卻不“吃香”。“村里耕地少,人均不到2畝地,還很分散。小塊田種起來本來就費勁,而且那時種糧還是望天收,產量沒保障,效益一直上不去。”王洪林說,無奈之下,他便把地“白送”給親戚種,自己依托當地產業基礎,做起了床墊加工生意,“后來,村里種地的人越來越少。眼瞅著家里的地撂了荒,我既心疼又無奈。”
心疼土地的不止王洪林一個人。“農民姓‘農’,讓村民對種糧越來越有信心,還得從端牢糧食‘飯碗’上下功夫。”西廠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成武說,2018年,通過向外“取經”,村里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鼓勵村民將閑置土地以入股形式流轉給合作社,并承諾入社土地每畝年收益不少于600元。
走好這一步,王成武信心十足:國家對糧食生產始終非常重視,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糧食價格也一直非常穩定,如果管理得當,肯定能通過種糧帶領村民一步步增收致富。通過鼓勵引導,當年就有840畝的村民土地入股合作社,超全村總耕地數的一半。
王洪林就是第一批入股的村民。入股后,他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去田里看一看:以前的“巴掌田”變成了大片田、田間道寬了、農機井多了、老舊電線換新了、水渠疏通了……
變化讓農田耕種更“容易”了——渠相通、路相連,成方連片的土地,使得機械作業更加方便,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同時,良好的耕作條件,也增強了農田的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實現了旱澇保收。
“以往,手快的農戶一人一天也就播種2畝地。如今,合作社全是機械化作業,1天下來差不多能播200畝。”王洪林說,除效率提高了以外,村里的一茬地也變成了兩茬種植,產量自然“水漲船高”,“頭一年分紅大會,我家每畝就分得了820元。”
采訪現場,王成武算了筆賬:個人收割小麥每畝成本60元,合作社只需20余元;個人施肥每畝成本30元,合作社只需15元……通過規模化高效種植,合作社每畝可節省成本200元,而且種植面積越大成本越低,每戶村民分的錢就越多。
2020年,每畝地分紅850元;2021年,每畝地分紅920元;2022年,每畝地分紅1100元……一串串數字印證著王成武的說法,也吸引越來越多的村民將土地入股。截至2023年,全村1460畝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累計分紅近750萬元。
鼓起“錢袋子”的不僅有村民,還有村集體。“除了提高生產效率,高標準農田還提升了土地集約化利用率。”王成武說,通過整合田間機耕路、科學精準核對土地范圍,合作社增加了近160畝的自留地,在拓展農業生產空間的同時,進一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2023年村集體收入達30萬元。
如今,鄉親們種糧有了賺頭和盼頭。“一步一個腳印,在種玉米、小麥的基礎上,合作社正增加種植白薯等糧食作物,穩妥發展朝天椒等其他農作物種植。”王成武說,“未來,我們將吸納周邊村民加入合作社,讓大伙兒穩步致富,共同富裕。”(記者 郭猛 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