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
如何進一步縮小校際差距,實現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期待?近年來,河北省以樹標桿、創示范,補短板、強弱項,強幫帶、促共享,總提升、全覆蓋為基本思路,多措并舉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不斷增強。
擴容提質
豐富教育資源供給
嶄新的教學樓、平整寬闊的操場、智能化的教學設施……走進威縣第六中學,一座現代化校園展示在我們面前。
據介紹,威縣第六中學是由威縣斥資1.1億余元投資建設,直屬威縣教育局管理的一所公辦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學校占地83.5畝,總建筑面積31800平方米,有三棟教學樓、一棟宿舍樓、一棟綜合樓、一個餐廳,可招收54個教學班,容納2500余名學生。
“我們學校是2021年開工建設,今年9月份投入使用,目前有在校生1550人。”威縣第六中學校長楊之龍介紹。
聚焦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期盼,威縣大力推進義務教育擴容提質。自2021年以來,該縣大力實施城區教育擴容增位工程,新建威縣第六中學、第八小學、第九小學,改擴建第三中學、第五中學等學校,城區內增加義務教育學位6000余個。此外,大力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改擴建邵固小學等一大批農村中小學,增加學位2000余個。同時,投資7191萬元為全縣中小學購置教育教學裝備和生活設施。
“通過擴容提質工程,有效解決了周圍片區居民對義務教育優質資源的需求,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打下基礎,實現了讓居民在家門口‘上好學’的愿望。”威縣教育局規劃建設股股長李偉表示。
威縣第六中學建設項目是河北省義務教育學校擴容提質工程之一。省教育廳將義務教育學校擴容提質工程作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重要抓手,將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00所、校舍面積30萬平方米的義務教育學校擴容提質工程,納入2023年民生工程項目。
為此,河北省省、市、縣三級教育行政部門均成立了義務教育學校擴容提質工程工作專班,強化資金保障,加強調度推動和督導檢查,有力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擴容提質工程進展。
據了解,今年河北省義務教育學校擴容提質工程年度目標已全部完成。
集團化辦學
打造優質教育集群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敘事詩……”11月24日上午第四節課,興隆縣六道河中學九年級語文組的六位老師聚到一起,對第二天要講的內容進行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的既有來自六道河中學的語文老師,還有原青松嶺中學的老師,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曾經的青松嶺中學有中小幼三個學段,在校生400余人,是當地人眼中的薄弱校。為了扭轉被動發展局面,2021年青松嶺中學與教學實力雄厚的六道河中學組建了教育集團,這也是承德市首家教育集團。
“最開始我們是通過輸出管理等方式合作辦學,但是帶動效果并不明顯。”興隆縣六道河中學校長賈利民說。
今年9月份開學后,六道河教育集團在集團化辦學上又有了“新動作”,那就是打破每個校區的學段壁壘,實現集團課程銜接一體化。青松嶺中學也正式成為六道河中學青松嶺校區。
“集團化辦學不僅帶動了學校的發展,也緩解了當地學位緊張的問題,增加了300多個學位。”賈利民表示。
學校融合發展后,他們以各學段教育人才培養為基礎,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中心,探索幼、小、初無縫銜接。“通過構建中小幼一體化路徑,可以讓集團內部教師流動起來,打破學段壁壘。教師也可以針對每個學段孩子的特點,幼兒園培養專注力,小學養成習慣,中學鍛造自主能力,構建全程育人體系。”賈利民說。
據了解,河北省1.3萬所學校參與學區化管理、集團化辦學、學校聯盟、城鄉學校共同體等多種形式的辦學模式改革,學區、集團、聯盟、共同體間學校管理、教學、教研緊密融合,實現優質帶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多措并舉
激發教師內在活力
探索高效智慧課堂,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精心打造育苗學堂,深化正心、正學、正身、正言、正行體系教育……這是自2023年2月,鞏秀月到邯鄲市復興經濟開發區第一小學任校長后推出的一系列創新舉措。
鞏秀月原為邯鄲市趙王城學校校長,正高級教師,復興區評選的第一批教學名師。今年全區校長輪崗交流活動啟動后,她主動請纓,從城區學校輪崗交流到這所鄉村學校。
“我在城區學校擔任了6年多的校長,積累了一些管理經驗,希望通過這次輪崗交流,把之前積累的一些好經驗和好做法帶到這里。來到新的學校,通過組織開展教學大比武、最美教師評選等活動,讓教師‘動’起來,激活教師的競爭意識。另外,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喜歡自己的學校。”鞏秀月介紹。
在她的帶領下,學校辦學環境大提升,各項工作在全區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今年秋季開學,該校扭轉了這幾年招生數逐年減少的局面,一年級新增了一個班級。
“學校離家近,環境好,教學質量高,孩子們在這里讀書我們放心。”家長們紛紛為學校點贊。
師資建設是教育改革發展中的“軟件”工程。教育發展好不好,校長、教師是關鍵。
為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改革,復興區全面開展義務教育教師“區管校聘”工作和優秀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工作,鼓勵城區學校優秀校長、教師定期到農村學校、薄弱學校輪崗交流。
據介紹,2023年該區開展教師區域內輪崗交流129人,比例達到符合條件人數的14%,骨干教師輪崗交流比例達到骨干教師總數的18%。教師支教交流15人,超過去年教師支教交流人數的50%;校級干部輪崗交流43人,達到校級干部總數的37%。
“通過實施義務教育教師‘區管校聘’改革,我區20多所新建校、薄弱校、教學點的師資得到了加強,各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全部配齊,師資結構更趨合理,教師資源配置基本均衡,各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升。”復興區教體局人事科科長徐冀芳說。
據了解,河北省實現縣域內教師交流輪崗常態化,全省累計交流教師校長超過20萬人次。
在優化師資方面,河北省還構建骨干教師-特級教師-燕趙名師-教育家型教師專業發展梯次,實施新周期省級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持續推進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建設,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長、教師。
數字化賦能
加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
走進唐山市陡電小學中心校四年級的教室,智慧黑板、高清攝像頭、電視和聲音采集設備等信息化設備一應俱全。
“這節課我們要畫一張有圖案的作息時間表……”11月22日10時25分,陡電小學中心校四年級美術老師王昊給學生上起了美術課。與此同時,距離中心校數公里遠的該校雙廟和安家莊兩個教學點的學生也齊聚云端,同上一節課。
這是唐山市陡電小學開展的雙師云課堂,通過信息化手段,一名主講老師同時“現身”多個教學班,身處教學點的助教協助主講老師一起完成教學工作。
為什么要開展雙師云課堂?
這還得從陡電小學雙廟教學點、安家莊教學點的位置說起。這兩個教學點位于唐山市開平區北部,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交通困難,師資匱乏,像音樂、美術等學科專業教師尤為缺乏。
如何解決專業教師的師資問題,確保農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6年以來,唐山市陡電小學積極嘗試開展基于開平教育城域網的“一校帶多點”的網絡直播課堂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經過幾年的探索嘗試,該校已將音樂、美術、科學等多個學科和活動帶進了云課堂,也將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帶進了教學點。
“這不僅解決了我校專任教師缺乏、師資不均衡的問題,教學點的學生可以和中心校的學生共同學習、互動、交流,也使我校各項活動開展更加便捷,促進了我校教育信息化發展和教師信息化能力的提升。”該校校長王久芳表示。
唐山市陡電小學雙師云課堂只是開平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開平區教育局是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優秀單位,先后實施了開平教育城域網建設工程、區域錄播系統建設工程、開平教育云大數據中心建設工程等項目,為全區師生提供均等、易學、易用的信息化支撐環境。2023年,開平區開始探索“智能研修平臺+雙師云課堂”的融合創新應用模式,構建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的“雙師云課堂”課堂診斷和評價模式,實現對薄弱學校的高質量幫扶。
截至目前,開平區“雙師云課堂”每周開課39節,全區累計開課2400余節,惠及全區87個教學班的3400多名學生。
“結對教師每日同上一節課、共研一節課,不僅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區內優質的師資,也加快了農村薄弱學校教師的專業成長,為區域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提供了保障。”開平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戚雅欣說。
不僅是開平,近年來,河北省不斷打造互聯互通的數字化育人環境,目前全省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同時,實施城鄉聯校網教共同體工程,全省創建聯校網教共同體644個,推進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結對幫扶,讓邊遠農村學校的孩子共享名師名課。(河北日報記者 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