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農業農村部官網發布消息,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安徽銅陵白姜種植系統和浙江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三項遺產系統順利通過專家評審,正式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截至目前,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增至22項,繼續保持世界首位。
相比世界文化遺產,不少人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較為陌生。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其定義為: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11月3日,游客在寬城滿族自治縣參觀有720年歷史的古栗樹。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寶云 攝
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有何獨到之處?
最近,寬城滿族自治縣碾子峪鎮艾峪口村的萬畝栗園里,隨處可見忙碌的身影。村民們正就地取材,把收集到的雜草、樹枝挖坑埋藏,為栗樹準備綠肥。
“我們采用自然生草定期刈割的土壤管理模式,每年刈割兩到三次,把雜草制作成有機肥,這樣既解決了山上雜草運輸難題,還起到了穩定地溫、保障墑情等作用。”艾峪口村黨支部書記賈中友說。
半山腰上,栗樹下一個個魚鱗狀的樹坑引起記者注意。“勤勞的先輩們為了栽種更多栗樹,就向山地要空間,挖出長2米、寬1米的定制穴,栽植板栗。”賈中友說,因定制穴上下錯落呈魚鱗狀,當地百姓稱之為“魚鱗坑”。隨著耕作年限的增加,“魚鱗坑”沿水平方向逐漸延展,形成了兼具防止水土流失和蓄水抗旱功能的微型生態系統。目前,艾峪口村板栗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年產量1000余噸,產值2000余萬元。
在大屯村的一片栗園內,兩棵直徑超1米的古栗樹依舊枝繁葉茂,每年可產板栗100多公斤。
“經省林業司法鑒定中心鑒定,這兩棵板栗樹定植于1303年,距今已有720年歷史,是國內經司法鑒定現存樹齡最長的古栗樹。”該縣農業農村局經濟作物站站長商賀利說,當地板栗栽培已有3000多年歷史。目前,全縣擁有百年以上古栗樹45306棵。
11月3日,在位于寬城滿族自治縣的承德神栗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內,工人正為海外客戶生產板栗食品。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寶云 攝
寬城地處燕山山脈東段,光照充足,雨熱同期,晝夜溫差大,土壤富含鐵,生長的板栗色澤光亮、易儲易剝、入口香甜,被譽為“中國板栗之鄉”。截至2022年年底,寬城板栗種植面積達80萬畝,占全縣林地總面積的42%。2022年寬城板栗產量達4.56萬噸,實現產值6.9億元,帶動19萬栗農實現增收,板栗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
“千百年來,寬城人依山就勢整地栽栗樹,林下間作谷物、飼養家禽,用剪下的枝條栽培栗蘑,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防治病、蟲、草害,形成了梯田—板栗—作物(家禽)復合經營體系,并與周圍植被共同構成獨特的山地景觀,發揮著重要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商賀利說,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的功能不僅表現為提供板栗果及附屬產品,還具有重要的生態、文化、科研等價值,對全球山地生態農業建設具有示范作用。
經測量,寬城每平方公里栗園水源涵養量可達6500立方米,栗園內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達2萬個。
近年來,寬城始終秉持“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原則,在全縣范圍內進行板栗資源普查,建立板栗資源圃(種質資源庫)、板栗古樹及古板栗園資源數據庫和保護區,進行農業文化遺產地環境監測,做好良種保護。開展板栗文化普查,收集相關物質、非物質遺產,將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融合到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鄉村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文旅產業發展等工作中,為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奠定堅實基礎。
“我們將舉全縣之力,保護好、管理好、傳承好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為發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事業和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寬城滿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張成表示。(河北日報、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