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北方戲窩子——河北省戲曲全劇種會演”匯報演出昨晚在河北師范大學舉行
36個河北戲曲劇種綻放校園舞臺
“燕趙大地鑼鼓響亮,躍過黃河響徹太行……”舞臺背景屏幕上,陽光灑在正定古城的陽和樓上,只聽得琴簫鼓韻,曠遠通達。舞臺上,36個劇種的演員分為6組,分別以長靠武生、長靠武旦、花臉、老生、青衣、丑等行當呈現在師生們面前,不斷變換隊形,形成百花齊放的畫面……
11月18日晚,“點亮北方戲窩子——河北省戲曲全劇種會演”匯報演出在河北師范大學真知講堂舉行。圖為河北梆子《大登殿》演出現場。 杜 船攝
11月18日晚,河北師范大學真知講堂迎來戲曲藝術盛宴。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河北省教育廳共同主辦的“點亮北方戲窩子——河北省戲曲全劇種會演”匯報演出在這里上演。36個河北地方戲曲劇種悉數亮相,如同中國戲曲百花園中36朵鮮花綻放出濃郁的芳香。
“震撼!太美啦!”演出現場,河北師范大學學生羅雯雯激動地說,以前只是偶爾聽聽京劇、評劇,今年又接觸到河北梆子等劇種,今天才知道還有那么多劇種,河北真不愧是“北方戲窩子”!
河北戲曲,有著怎樣的輝煌?2017年,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最終確定全國戲曲劇種共計348個,其中河北境內有36個劇種,數量居全國第二位。河北梆子、評劇、絲弦、老調、唐劇、哈哈腔、武安落子、河北亂彈、四股弦、墜子戲、南鑼……這些劇種世代傳承,至今仍然活態地存在著。
“河北,是名副其實的戲曲大省,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文化印跡。”演出現場,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原院長龐彥強告訴記者,中國戲曲的發展脈絡,總能在河北找到印跡。戲曲史中,河北涌現出眾多名家名角和精品佳作。早在元代,以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等為代表的創作者,便在河北形成了一個元雜劇作家群,留下了《竇娥冤》《梧桐雨》《墻頭馬上》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四股弦《忠保國》、平調《桃花庵》、老調《潘楊訟》、河北梆子《大登殿》……舞臺上,精彩劇目選段競相綻放,唱出傳統戲曲藝術的生命力。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河北省持續推動戲曲藝術發展,很多劇目在全國獲大獎,有的劇目已走向世界舞臺,成為河北地方戲曲的金字招牌。如河北梆子《李保國》、京劇《奚嘯伯》、評劇《胡風漢月》、絲弦《大唐魏徵》……
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晚,我登臺演出了,我師父也登臺演出了。我們非常激動,這就是一場檢閱。”當晚,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河北梆子一級演員郝士超盛裝登場,展現颯爽英姿。他告訴記者,戲曲藝術非常注重口傳心授,一代代戲曲人將這些文化瑰寶傳遞給后人,就是希望繼承者們能學到“真功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
“走進校園會演,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承。”當晚,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邱瑞德告訴記者,戲曲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呈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涵養當代價值。近年來,河北的劇種傳承人為各自劇種付出巨大努力,為戲曲發展不遺余力地貢獻智慧,培養了一批批優秀接班人。同時,河北還努力在更大范圍內發力,營造濃郁的戲曲氛圍,推動戲曲進校園等活動。戲曲工作者要肩負起使命,不斷錘煉技藝,努力拓展展示渠道,滋潤戲曲土壤,用作品傳遞正能量。
“戲曲藝術璀璨奪目,文化使命任重道遠。”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會演是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河北戲曲藝術可持續發展,擦亮“北方戲窩子”品牌的重要舉措,將以全省基層戲曲院團座談會及此次全劇種會演匯報演出為契機,開展折子戲專場演出、尚長榮藝術傳承研究室揭牌儀式、省內重點戲曲院團與基層戲曲院團結對幫扶等活動,集中宣傳展示河北戲曲的藝術價值、文化特質、發展成果,進一步大力推動全省戲曲藝術的創作演出、人才培養和交流推廣,促進河北省戲曲藝術傳承保護和繁榮發展。(河北日報記者 龔正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