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興隆遺址
填補壩上高原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文化空白
金秋十月,張垣大地風光無限,這里除了豐茂的草原、廣闊的藍天、險峻的關口和享譽世界的冰雪運動場地外,還有一座被大地默默私藏的遠古聚落——康保興隆遺址。8000多年前,壩上先民在這里建立起中國較早的定居聚落之一。今天,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鏟下,塵封的遺跡重見天日。如果你想一睹這座史前村落的生活圖景,可以走進壩上草原興隆遺址考古現場,探訪8000多年前的房屋基址,聆聽有趣有料的考古故事。
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
馬鹿牙串等小裝飾品洋溢著遠古樸拙之美,骨柄石刀展現高超的制骨技藝和細石葉剝離技術……在康保縣一座文物庫房內,記者獲得了一次近距離欣賞文物的機會。這些令人驚嘆的文物,講述著興隆遺址的發現緣起、發掘過程,詮釋著考古工作者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科學精神。
興隆遺址位于張家口市康保縣照陽河鎮興隆村。2016年至2017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先后對張家口市壩上地區的南、北局部區域開展區域系統調查,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50余處。遺址出土了大量打制、磨制石器,還有部分陶器,所獲大量動物骨骼及浮選所獲炭化植物遺存,為研究當時生業經濟提供了豐富材料,玉串飾、石串珠等物品,雖然數量不多,但制作精美,代表了較高的手工業水平。
“通過多年發掘與研究,確認興隆遺址主體為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一處聚落遺址。根據地層關系及遺物特征,興隆遺址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初步可分為五期。”興隆遺址考古隊領隊、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副院長莊麗娜介紹,一至三期年代和文化面貌延續性較強,距今8700年至7000年,遺存以房址為主;第四期遺存材料較少,年代與前三期有缺環,僅發現兩座房址,距今7000年至6000年左右;第五期遺存以圓坑墓為代表,距今5800年至5200年。
“興隆遺址的文化內涵與近些年發掘的內蒙古裕民、四麻溝、乃仁陶勒蓋遺址和河北尚義四臺遺址相似,但共時性或延續性有別,這一類文化遺存代表了新的考古學文化,填補了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區域文化空白。”莊麗娜說。
以該遺址新石器時期第一期遺存為例,該期遺存的陶器以大口圜底釜和板狀器為主,兩者形成了一種較為固定的陶器組合。此外,本期遺存中房址及陶器等遺物的大量出現,標志著遺址文化面貌和生業經濟的重大轉變,與北方地區舊石器時代及過渡期的情況相比,為一種根本性的變化。興隆遺址第一期遺存是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年代最早的遺存之一。
為解決農業起源提供新材料
中國北方旱作農業是如何起源、形成與發展的?近年考古研究發現了哪些農業起源細節與線索?不久前,中國北方旱作農業起源、形成與發展研究樣品采集現場研討會暨考古學文化、社會與農業相關研究課題推進會在張家口舉行。全國40多位專家走進康保縣和尚義縣遺址現場,就這些影響深遠的問題進行考察和研討。
中國被普遍認為是全球最早的農業起源地之一。尤其在中國北方地區,粟、黍旱作農業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這些年來的研究焦點。莊麗娜介紹,興隆遺址集中呈現了冀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文化發展的基本脈絡,該遺址新石器時期一至三期遺存中,出土大量植物遺存,有栽培作物黍、粟以及野生植物山杏、大籽蒿、藜等。其中,黍是我國目前有直接測年數據的最早的黍類遺存之一,距今約7700年,為探討黍的馴化與早期栽培提供重要材料,為研究北方地區農耕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珍貴材料。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成為主要生產工具,陶器開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被大量使用。興隆遺址中出土石器有打制類、研磨類和細石器等,其中,研磨類石器除常態的磨盤、磨棒外,還有體量較小的磨盤、磨餅等。出土的陶器有筒形罐、平板狀器、紡輪、陶杯等,其中房址出土的可復原器物以筒形罐最多。出土陶器基本為夾砂陶,除平板狀器外,紋飾多為麻點紋。
“陶器、磨盤、磨棒和石鏟類掘土工具的出現,說明在這一時期,人類經過長期摸索,已認識到農作物具有種植、儲藏價值。陶器的出現,還意味著蒸煮食物出現,說明人類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文瑞介紹。
為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北方聚落發展提供證據
對農業起源的研究顯示,隨著農業發展,農業集約化程度不斷提升,馴化動植物逐步代替野生資源成為人們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伴隨農業種植結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調整,人口數量逐步增長,定居聚落隨之出現。
“經過多年發掘,我們在興隆遺址發現了30余座房址、居室葬、圓坑墓等遺跡,房址間具有復雜的疊壓打破關系,大部分房址內都發現有灶,分淺坑灶、石板灶、支石灶和地面灶。”莊麗娜介紹,該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房址展現出較為成熟的聚落形態,對于研究新石器時代中期北方地區的聚落與社會提供了重要證據。
2022年,聯合考古隊在興隆遺址清理新石器時代房址7座,發現了較此前認識的第一期年代更早的房址,把聚落最初使用時間往前推進。在發掘的房址中,房子開口形狀以圓形為主,根據面積可分為30平方米至60平方米的較大房子和不足30平方米的小房子,地穴式房址深度一般為1.5米至2米,半地穴式房址一般較淺。
此外,興隆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數量巨大,初步研究顯示,有牛、鹿、羊、馬、豬、狗、鳥、兔等,其中牛、鹿比例較大,還有少量魚骨。動物骨骼的初步研究顯示出強化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現象。
“興隆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其研究成果是建立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難得的材料,也為研究農牧交錯帶早期人地關系、農業起源與傳播、草原地區早期文化交流與人類遷徙等問題提供了豐富材料。”莊麗娜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對遺址開展發掘,弄清楚該遺址的聚落結構,此外還將重點關注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遺存的清理與研究,在將興隆遺址本身的故事講清楚的基礎上,與周圍地區的材料進行比較,推進中國北方地區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過渡模式以及旱作農業起源等重要課題的研究。(河北日報記者史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