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看聯播 新聞新樣態
換個方式看聯播,有意義的也可以有意思。
百姓愿望、百姓視角、百姓態度——河北新聞聯播,這樣的網絡“入口”可以有。
2022年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開幕當天,短視頻日播欄目《百姓看聯播》開播了,從那時起到現在,聯播小伙伴們和河北廣播電視臺一起,嘗試著用豎屏短視頻,“翻譯”、解讀、講述每天河北新聞聯播里新聞背后的故事。
新聞新樣態,300多天里,一天不落,1500多條短視頻讓你看到不一樣的新聞,播放量10萬+、上熱搜都是常事,聯播小伙伴們越干越帶勁!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張瑞雨
百姓看聯播有一個硬核要求,就是一定要找到老百姓看得明白的報道角度,每次采訪聯播小伙伴們都會為了這個視角“挖呀挖”。
今年7月底的汛情中,地處太行山深處的邢臺臨城縣梁家莊村兩天下了兩年的雨,成了京津冀地區極值降雨點。但是,就是在這次強降雨中,112人的梁家莊無一人傷亡。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帶著這個問題,我和河北新聞聯播的記者一同來到梁家莊。村黨支部書記郝立杰把他們這次應對強降雨的過程從頭到尾講了一遍,可我總覺得缺點“料”。于是,我就挨個找村民去聊。
村民轉移流線圖。資料圖
在村民郝喜貴家,我終于有了發現。我看到了用鉛筆畫的“轉移路線圖”,上面清晰標記著全村受洪災威脅戶的具體位置、轉移路線、轉移地點。
原來在強降雨之前,郝立杰就手繪了這張圖,并且給受洪災威脅戶每家都送了一份。就是按照這張路線圖,全村組織了防汛演練,大家都能在最短時間內跑到預定安置點。
第二天,《百姓看聯播》發布后,短視頻《梁家莊的手繪“轉移圖”》上了熱搜。小山村戰洪的驚心動魄,黨組織戰斗堡壘的堅不可摧,都通過一個小故事讓大家記憶深刻。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王守一
在百姓看聯播中我有個自己的板塊,叫《守一詞典》,我的任務是用不超過2分鐘把聯播里的“大詞”說清楚。
聯播里的好多詞我也看不懂。啥叫“專精特新”?“小巨人”又是啥意思?“工業用電量”又代表了什么?
怎么能讓大伙兒聽得懂呢?我就想,我愿意看什么樣的內容?首先我得接受這個人,然后才能接受他講的內容。他可能就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他可能像跟我聊天一樣也會打比方、舉例子,他可能有點有趣。
哦!原來這個就叫所謂的“人設”。我把自己當成普通人身邊的一個碎嘴子,用和熟人嘮嗑的方式講詞兒。比如,說到“雙盲”評選,我就說,評標就像高考閱卷,你不知道你的卷子是哪個老師打的分,打分的老師也不知道他評的是誰的卷子,主打的就是一個公平。
這樣一來,我讓外行也能看懂門道了。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馮立華
我主打新聞現場,為大家展示聯播新聞的第二落點。
唐山樂亭闞田村“魚菜共生”的視頻,是我第一條找到點感覺的《百姓看聯播》報道。
記者在魚菜共生大棚。資料圖
記得在并不寬敞的大棚里,為了講清魚和菜怎么相處,我跟著、看著、追問著,終于找到了一個相連通的管道,它能把魚糞變成有機肥,幫著蔬菜吸飽營養,視頻中我拿出了根長20厘米的芹菜演示這個管道的作用,讓大家伙兒一看就能明白。
視頻播出后,“兵支書”一路小跑,見著老鄉了就拿出手機給大家看。老鄉們自發地在評論區打出了整齊劃一的“金元寶”。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郭宇翔
大頭大頭,下雨不愁。我就是“大頭哥”本尊,可別小看這大頭,里面裝的全是生活小百科。
今年2月,一場“倒春寒”讓咱河北很多地方的小麥發生了嚴重凍害,我跟隨河北省小麥育種首席專家郭進考來到晉州的田間地頭。
看到麥田里麥苗枯黃一片,郭老眉頭緊皺說:“得趕緊告訴老鄉們,沒鎮壓的田塊,拔節前趁著晴天再次鎮壓,水肥也得及時跟上!”我馬上趕回去制作了一條短視頻,用順口溜告訴鄉親們:澆水次數要適量,寧少勿多微干好;合理施用氮磷鉀,肥水充足扎深根。
你看,不到兩分鐘的視頻要讓人津津有味地看完,可真不是容易的事,用心學習百姓語言,我們努力來說老百姓能聽得懂、喜歡聽的話。
人們常說改文風就是改作風,百姓看聯播更讓我們知道,改文風就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要從一句話、一個字、一個畫面改起。
如今,《百姓看聯播》的陣容越來越大,許多市縣融媒體中心的記者和網絡大V也加入進來,一起來給大新聞找到小視角,把大主題講出好故事。
百姓看聯播,新聞新樣態,我們的新狀態!
創新無止境,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