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大興調查研究,提高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科學謀劃工作、解決實際問題、抓好工作落實能力。”這一要求,對于黨員干部進一步認識調查研究的重要性,不斷在調查研究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
解決實際問題是調查研究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1927年1月到2月,毛澤東歷時32天,對湖南五個縣的農民運動進行考察。在此基礎上撰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成為我們黨歷史上關于調查研究的經典之作。經過這次考察,毛澤東得出農民運動好得很、廣大貧農是革命先鋒等重要結論,認定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選擇提供了有力支撐。“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辦法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毛澤東做調查研究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即帶著問題去調研,并在調研過程中不斷打磨問題,讓問題愈發清晰,最終找到解決問題之道。
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而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研究就是一個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從而推動工作的過程。第一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很多地方和單位大興調查研究,調查出了真問題,研究出了新招數。相比第一批主題教育,第二批主題教育對象集中在基層一線,遇到的問題更具體,群眾感受更真切,這就需要更加大力地開展調查研究,密切結合實際,奔著問題去、揪住問題改,接續推動調查研究往深里走。
問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對于黨員干部來說,能不能發現問題、敢不敢正視問題、會不會解決問題,既是認識能力和工作水平問題,也是工作作風和精神狀態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的足跡遍及神州大地。總書記說:“我提出精準扶貧戰略,就是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重大戰略任務,也是總書記在深入調查研究后提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一堂堂生動而深刻的“調研課”,為新時代治國理政提供了精準的思路舉措,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堅實支撐。循著總書記的足跡,我們越發深刻地感悟和理解:開展調查研究,就要直奔問題去,實行問題大梳理、難題大排查,才能確保調查研究有價值、有意義。
焦裕祿在蘭考縣工作475天,靠著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深入全縣120多個大隊進行了走訪和蹲點調研。每次大風起,他就往外走,說“正是我們調查研究的好機會”。通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他才獲取了第一手資料,掌握了內澇、風沙、鹽堿的發生規律,為科學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礎。谷文昌一到東山縣就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從中尋找治理風沙的辦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檢驗后,最終找到了植樹造林這一方法,為制服沙害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破解難題的招數,從來都是在深入調查研究中得來的。對社情民意掌握得越全面、越準確、越具體,就越能為謀劃工作、制定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越是堅持實事求是,帶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去調查研究,就越能拿出符合實際、針對性強、可行性優的對策舉措,從而真正實現“調”以務實、“研”以致用。
調查研究是一種工作方法,更是一種工作作風、一種工作本領。開展調查研究,帶著問題去,以問題為導向,在調查研究中解決實際問題,我們的各級干部就一定能找到破解難題、推動發展的辦法和路徑,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胡喜慶)